![]() |
数智赋能美育 跨界融合创新——周璐工作室区级第17次活动的报道 |
数智赋能美育 跨界融合创新 ——鹿城区周璐名师工作室跨学科融合教学研修活动纪实 春深日暖教研时,数智融合启新程。2025年4月25日,鹿城区林大康名师工作室携手鹿城区周璐名师工作室在温州市仰义第一小学举行了以“数智赋能·美育传承”为主题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研修活动。本次活动以课例展示、专题分享、专家讲座三大板块,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人文与科技辉映的教学盛会。 课例展风采 融合见真章 温州市新田园小学的苏利娜老师呈现了精彩的习作课例展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苏老师以第12届世运会为背景创设主情境,通过“文推推”数字人发布征集令,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教学中,苏老师结合数据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借助《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剖析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运用“删、留、补”和动静结合等方法撰写文案。在介绍杭州西湖苏堤春晓的练笔环节,学生积极实践,通过自评、互评优化作品,并模拟向外国友人推介,提升表达能力。课后,学生还将利用AI工具和设计平台制作宣传作品,让文化传播与科技接轨,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永嘉县少年艺术学校王琼老师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廊桥》一课。王老师以“工匠精神”为魂,通过小组搭桥合作、展示桥的承重性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廊桥的建造技艺。她带领学生观察廊桥飞檐、楼梯等结构,感受其与自然融合之美,还通过视频呈现泰顺廊桥被洪水冲毁又自发重建的过程,加深学生对非遗传承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温州市仰义第一小学的徐安妮老师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金字塔》课例展示,带领学生开启奇妙的文化探索之旅。课堂上,徐老师引导学生对比《金字塔夕照》与《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篇文章,从文体、语言风格等方面深入剖析,让学生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随后,她以“解说金字塔”为任务驱动,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学生们在对比讲解词与原文中掌握解说技巧,通过保留关键信息、融入口语交际并辅以肢体动作,不断优化解说表现。课堂还引入AI数字人馆长,学生借助平板电脑与数字人互动,获取更多金字塔知识。最后,学生化身“讲解员”介绍金字塔,并将解说技巧迁移到中国优秀文化遗产解说,实现“由学到用”的跨越。 技术赋新能 非遗焕生机 温州市蒲鞋市小学的段建凯老师带来了关于“非遗技艺的当代诠释与美育转化”主题的经验分享。段老师指出在非遗教学方面,教师们面临实操经验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匮乏等教学困境。他以《廊桥》一课教学为例,分享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设置体验、解析、拓展、内化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搭建桥梁的失败与成功间,感受技艺复杂性,培养反思改进能力;融合多学科知识,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研究其他非遗项目,实现从文化接受者到传播者的转变。同时,段老师还分享了《皮影》等其他课例的创新教法,为老师们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 温州市新田园小学的林佳佳老师带来《拥抱 AI,赋能教学变革》主题讲座,为教育注入科技活力。林老师指出,AI工具种类丰富,能有效破解教学难题。在教师成长方面,她展示利用DeepSeek、豆包等工具快速生成课件、创建智能体,极梦助力视觉化教学,密塔AI辅助学术研究,还有纳米AI搜索用于教学设计分析,极大提升教学效率。在学生实践层面,AI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引入的习作批改AI,助力学生提升写作能力;诗歌月中,AI构建的交互平台让学生作品展示更便捷;跨学科学习中,AI参与的“西游新篇”项目,从课前诊断、课中探索到课后评价,让学生在多领域深度实践,作品精彩纷呈。林老师的实践分享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AI赋能教学的大门,为教育变革带来全新思路与方向。
专家指迷津 理论照实践 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培育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教育核心命题。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周璐老师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实践为范例,深度阐释跨学科学习的创新路径与育人价值。 周老师指出,传统学科教学聚焦碎片化知识灌输,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当下教育应突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整合多学科知识,实现从“知识记忆”到“智能生长”的跨越。她强调,跨学科学习并非摒弃学科本位,而是在坚守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主题化、项目化的任务设计,将语文的表达鉴赏、美术的视觉呈现、信息技术的媒介运用等多学科能力有机融合。以世界文化遗产教学为例,教师创设“文化推广人”情境,以语文单元为载体,串联阅读鉴赏与实用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分类、动静结合等策略创作推广文案,并借助数字工具完成海报设计、视频制作。这种“从教材到生活”的实践,既夯实了语文素养,又培养了文化传承意识,实现了知识结构化与学习自主性的双重突破。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真实学习服务。”周老师总结道。跨学科学习通过“教材内整合”“学科间辐射”“校本化拓展”三种形态,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与实践中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与创新思维的时代新人,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温州市名师、正高级教师林大康老师为在座教师呈现了一场主题为《漫谈跨学科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富有启迪性的专题讲座。林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围绕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和实践、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这两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讨论。 在讲座中,林老师以一节美术课《时间的脚步》为例,详细阐述了真实情境设计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方面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强调,跨学科教学应当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而不是生硬、刻意地进行叠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潜力,林老师还以AI生成向日葵点彩画的具体案例进行了演示。他向与会老师们展示了在给AI软件输入不同要求和参数后,所呈现出的多样化画面效果,令人耳目一新。通过这一实例,林老师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 最后,林老师对人工智能在创作方面的局限性进行了客观评价。他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在模仿和生成艺术作品方面表现出色,但在表达复杂情感和深层次思想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没有价值。相反,他认为,只要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合理地加以运用,借助其高效、精准的优势,就能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事半功倍,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林老师的精彩讲座赢得了在场老师们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赞誉。 跨界无止境,教育有新天。本次活动如一场春雨,润泽了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土壤。当语文遇见美术,当非遗邂逅科技,此次活动让教师们看见的不仅是课堂形式的创新,更是教育者以智慧与情怀绘就的育人蓝图。愿这份融合创新的火种,能在更多的课堂中燎原。
活动报道:陈思、李瑶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