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聚焦模型 重在过程——记鹿城区叶茂恒名师工作室第20次活动 |
2025年5月18日,由盛志军老师主讲的“聚焦模型,重在过程——以初三数学复习教学为例”专题讲座圆满举行。讲座围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核心要求,深入探讨了数学建模在初中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核心素养与模型观念:数学教学的基石 盛老师从数学核心素养出发,强调其三大总体表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他详细解读了九大具体能力(如抽象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指出这些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目标。 针对“模型观念”,盛老师结合课标内容,提出数学建模是连接数学与现实的重要桥梁。他特别强调,建模不仅是建立方程或函数,更是一个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规律、求解并反思结果的动态过程。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真实情境理解建模的意义,而非机械套用公式。 动态建构与“H”课堂:让建模润物无声 实践启示: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导向 讲座最后,盛老师呼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1.建模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过程,而非仅追求正确答案。2.模型结果应作为新知识的起点,通过讨论意义推动深度学习。3.数学教育应立足现实情境,以抽象与逻辑转化为桥梁,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提炼数学模型。4.课堂教学需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激发探究意识,以认知冲突驱动主动思考,避免机械化的知识传递。盛老师呼吁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训练,将实际问题逐步转化为数学语言,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自然生成。盛老师指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真实情境的浸润式引导,帮助学生在理解数学普适价值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深度与核心素养的内在生长。 本次讲座为数学教师提供了落实新课标、创新建模教学的有效路径。盛老师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理论剖析,赢得了现场教师的广泛共鸣。与会者表示,将把“动态建模”和“H课堂”理念融入教学,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