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活动动态

——记程日东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第十二次活动
针对课堂真实学情,提高任务设计能力

  为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实情,提高任务设计能力,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程日东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乐清市教研院联合举行教研活动,202557日在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开展。程日东名师工作室、乐清市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参会。活动安排教师公开课、专家评课等环节。

活动过程

上午

(一)赵修怡老师执教《外国诗两首》 

赵修怡老师以“声临其境·读诗悟情”环节开启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诊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的感情基调

“细读明理·诗中有话”环节,赵老师以作业本中的情感波动图为例,让同学们结合具体字词,完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情感波动图,而后组织小组合作,完成《未选择的路》情感波动图,并请代表上台汇报。课堂中,学生们积极互动,深入体会诗歌情感变化。

单独教学两首诗歌后,赵老师带领学生从意象选择、抒情方式、语言风格、主题哲理等角度对比两首诗。

最后,在“以诗为药·写诗愈心”环节中,进行仿写,运用课堂所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写作训练。

(二)夏莹莹老师执教《外国诗两首》 

夏莹莹老师同样聚焦《外国诗两首》,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如面对落选、学业压力等,用诗歌中的诗句自我疗愈。在分析诗歌时,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忧郁”与“快乐”的对比,理解普希金诗歌打动人心的原因继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涵与情感变化。

随后,夏老师引用冰心的“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巧妙地将分析角度由过去转移至现在,由一首诗转向另一首诗。课堂上,同学们先独立以绘画的方式呈现诗人眼中的两条路,然后小组合作评选最佳作品,结合作者生平,讨论“路”这一意象传达的人生哲理。

在课堂的结尾,夏老师领着学生们总结课堂,概括出了“意象选取”与“使用对比词”这两条写诗方法,让学生给“未来的自己”写一首三行小诗,“疗愈”过去的消极感受,与课堂伊始学生分享烦恼的活动形成完美闭环。

(三)评课环节

吴晓婵老师赵修怡老师):首先从课标导向性、单元统筹性与文本独特性三个角度肯定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分别体现在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基于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深度思考与表达,学习支架的搭建——如情感波动图、异同比较表格诗歌范例等形式,以及思辨性的融入——求同辨异其次,肯定其能够聚焦学习主体,以“学”为中心、交流互动为途径,激发情感共鸣,达成良好成效。最后,依据文本特质提出了两条切实的优化建议——背景补充可更精准,对比维度可适度拓宽。

倪挺挺老师评夏莹莹老师的课):指出其教学紧扣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主体,通过任务设计,如诗歌朗读重音设计、小组合作等,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诗歌鉴赏能力。其次,肯定其创设的生活情境一以贯之,三个学习任务由过去到未来,逻辑清晰,帮助学生实现了在学科探究中形成属于自我的愉悦、丰富、深入的体验。在作业布置部分,还能够推己及人,关注社会担当。最后,倪老师从诗歌文本研读强化语言理解、意象分析挖掘语言内涵、比读拟写促进语言运用三个层层递进的角度,指出夏莹莹老师这堂课始终“坚守语言载体”的特性。

下午场:

(一)王冰洁:解行旅诗情感密码——《游山西村》与《己亥杂诗》(其五)联读

课堂伊始,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两首古诗,调动气氛。然后通过“任务一:解说图表,初探诗人情感”,让学生结合诗句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并追问学生是从何处看出诗人的家国情怀的

“任务二:品读涵泳,体悟诗人情感”环节,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从意象特点、关键字词、矛盾冲突等角度,合作探讨两首诗中诗人的消极与积极情感,如《游山西村》中展现的山水之景对个体创伤的治愈,《己亥杂诗》(其五)中天地之象承载的家国大义。课堂氛围热烈,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与展示中深入理解行旅诗的情感密码。

“任务三:迁移运用,领会逆境之道”中,王老师先给出范例,运用两首诗中的诗句,给处于困境中的青少年书写慰藉语录,而后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独立书写。在作业布置方面,王老师设计了“给陈子昂写一段慰藉话语”的必做作业,和“选择另一首游历诗,结合创作背景与课堂所学,深入体悟诗歌情感”的选做作业。

(二)王慢慢何人可解登临意——《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联读 

课前,王老师让学生结合注释、运用想象对两首诗进行了情境补白,并“任务一:学生分享,对话解惑”开启课堂王老师挑选了一名学生的补白作品,让其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在点评中不断精确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拓展他们情境想象的角度。而后,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首诗,参考示例,运用“圈出景物,抓关键词,想象景物特点”、“圈出动词,想象人物动作”与“联系创作背景,思考怆然或不畏的内涵”三条锦囊,补充人物内心独白。

“任务二:解惑答疑”环节,学生们提出“同样是登高,陈子昂和王安石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等疑问。通过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和补充资料,分析得出陈子昂的情感源于对生命局限的清醒认知,王安石则是对空间局限的主动突破。紧接着,王老师进一步追问想象若陈子昂和王安石互换处境,情感是否会改变,进一步加深对登临诗情感的理解。

“任务三:登临见理”中,师生共同探究了这两首登临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共性,得出二者都抒发了爱国情怀,揭示了人生哲理的结论。课后作业布置了诵读《望岳》、比较登临诗等任务,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活动总结

今天的公开课活动丰富多样,上午的《外国诗两首》课堂,两位老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外国诗歌的情感世界,评课环节更是为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下午的联读课程,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深入理解行旅诗与登临诗的情感密码,提升了诗歌鉴赏与分析能力。整体活动紧扣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参会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范例与思考方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