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活动动态

诗史互鉴探家国,留白深处见课堂——记程日东名师工作室第十次活动

2025年3月28鹿城区初中八年级备课会在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学院路分校召开。鹿城区八年级全体语文教师、程日东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参与此次活动。

课堂观摩

胡尔倩老师(温州市教研院附属学校)《核舟记》。

胡老师以“因势象形”与“各具情态”为双主线,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任务一“带上放大镜,聚焦‘因势象形’”中,学生通过观察核舟的布局结构(船舱、船头、船背等),分析桃核材质与雕刻技法的巧妙结合。例如,有学生指出“船背稍夷处刻字,展现艺术巧思”,或“利用桃核凹凸雕刻人物情态”,教师适时引导发现“箬叶纹理”“印章微刻”等细节,揭示“因材施艺”的工艺智慧。任务二“用好显微镜,品鉴‘各具情态’”则聚焦人物刻画,学生通过分析苏轼、佛印等人物动作与神态(如“抚膝微侧”“矫首昂视”),结合《赤壁赋》背景,探讨雕刻作品如何以方寸空间传递“旷达超然”的精神境界。课堂中,师生互动热烈,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去还原“舟外世界”,体会“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

 

郑书言老师(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石壕吏》。

郑老师呈现了一节聚焦文本细节、融合家国情怀的课堂,为古诗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本课“战争中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为主线,通过“预学分享—问题探究—历史联结”三层递进任务展开。学生通过预学提出触动诗句,如“存者且偷生”“天明登前途”等,初步感知诗中家庭的悲苦。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诗歌留白处,围绕“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等细节展开小组探究,补白官吏的暴戾、老妇的无奈与杜甫的沉默,还原安史之乱下“家国两难”的历史图景。教师适时点拨,提炼“家庭延续”“家国矛盾”等关键词,结合板书对比老翁与官吏的形象,深化学生对诗歌叙事“客观克制却暗含悲悯”的体悟。

课堂中,教师巧妙引入史学视角,引导学生将诗歌与安史之乱史料互证,理解杜甫“以诗证史”的创作意图。通过齐读、情境还原朗读,学生感受到“一何怒”与“一何苦”的强烈反差,进而探讨“杜甫为何不直抒矛盾情感”这一问题。有学生提出“史家笔法”的客观性让悲剧更具震撼力,教师则总结:“克制是更深沉的痛,留白是更广阔的思”,揭示诗歌“以简驭繁”的审美价值。

讲座交流

郭传兴老师(温州市教学研究院):《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文言文教学》

郭老师针对文言文教学面临的三重困境:文本距离感导致兴趣低迷,碎片化串讲挤压思维空间,机械训练消解文化意蕴,结合新课标理念,围绕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寻找破局方式。郭老师以丰富的文言文教学实例启发老师们设计有严密逻辑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沉潜于文字中,让文言课堂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性载体。

本次活动的精彩课堂激发工作室成员深入探究单元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的浓厚兴趣,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可迁移的课堂模型,也获得了与会教师的好评。

                                       (程日东名师工作室 陈芷茹)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