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提到“革命文化”,其选文在小学统编教科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可见,落实革命教育,弘扬革命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2024年8月1日,工作室全体学员在李娜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实践”为主题的线上研修活动。本次活动以学员自学、共学的形式展开,学员们通过阅读互相推荐的文章、线上教学观摩等形式进行了一次扎实而有效的研修学习活动。
01 工作室微信群研修
早在线上教学观摩的前一天,学员们就纷纷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室微信群里不断传来各位成员精心挑选推荐的关于“革命文化”的教学设计、论文等高质量文章。大家同学习、共成长,为更好地落实革命文化内容的价值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02 线上课例教学观摩
《青山处处埋忠骨》
赵红波老师执教《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赵老师从单元纵向联系的角度,把握好本课重点。立足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获得意义与启发,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薇老师对本课转化习题、落实习题的方法加以赞扬。赵老师首先以为视频配音的学习活动形成整合阅读。接着,以角色体验、想象补白的活动,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再通过父子对话这样的活动,表达出对人物品格的整体认识与评价。最后通过朗读表达情感。这层层推进的活动,就避免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认识只有标签化的结论,同时也自然地落实了教材中课后题的学习目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闫勇老师表示赵老师这节课不仅用音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更用配音这样的任务真正实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追求。学生立足语言文字,在体会、想象、朗读这样多轮循环中,读懂读透了文本,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句,走进了主席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形象和品质,在反复的激情朗读中形成情感的共鸣,受到了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李英杰老师概括总结了一条革命文化题材类作品教学的参考路径。第一,准确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立足单元整体规划学习进程;第二,立足语言文字,在朗读与补白中实现文道统一;第三,以真实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走进文本,感受革命人物的精神品质。
《清贫》
刘志卓老师执教《清贫》,这是一堂清晰、清新、有文化底色的语文课。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刘老师将其视为精读课文的延续,上出了一个运用阅读方法,开展自主合作阅读活动的课堂。而且在传达革命文化教育内容时,遵循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法则,巧妙地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进行价值观的灌输。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刘军老师十分赞赏刘老师在学生自主阅读感知、同伴互演展示的过程中,抓住语言文字细节,揣摩人物内心,读懂方志敏的革命信仰与精神,体会到共产党人对甘于清贫的美德的坚守,进而受到感染,对共产党充满了崇敬和向往。刘军老师指出,这是一种对语言文字层层深入品析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有了文这一载体,道才会落地。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小学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的郑丹老师表示只有真正做到了文道统一,才能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儿。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获得生命成长。革命文化题材类作品教学应立足单元整体,把握联系区别,促进道的更深理解;对话语言文字,促进文的学用迁移;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绘制学生的精神底色。
《黄继光》
蒋清锋老师执教《黄继光》,蒋老师引导学生了解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品读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语句,并感受其光辉形象,这是文。体会黄继光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并受到其革命文化感染,树立正确价值观,这是道。在本堂课中,文与道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是融为一体的。
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的刘晶老师就“道”这一内容提出观点,由于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老师就要充分地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差异和认知经验,因势利导,要善于抓住学生表达和交流的价值取向,进行恰当评价,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够及时加以指正和引导,真正地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余琴老师提出了三点关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思考:第一,准确把握教材编排意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第二,遵循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人物品质;第三,具有较强的单元整体意识,推动学生螺旋式发展.
《十六年前的回忆》
张鲁军老师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张老师设计的三个学习活动将课时目标转化成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让革命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到了一次次具体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去,起到了潜移默化育人的作用。此外,张老师的课还特别关注语文要素学习的层次性、发展性以及关联性,设计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体会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教中心的郭乐静老师、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的武志萍老师和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教学研究室的要季萍老师指出张老师的课堂积极回应了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以本课为例,给出了两条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的实施路径:一、以教材为凭借,立足语言文字训练进行革命文化教育;二、注重前后联系,综合运用已学语文要素提高阅读能力。武老师指出,以教材为凭借,需准确定位目标,并结构化设计活动,方能立足语言文字训练进行革命文化教育。要老师认为,不仅应关注同一个单元内每一条要素的发展性,对已学的相同要素进行综合运用;还应关注同一个单元内几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对同一单元内不同要素进行综合运用,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难忘的泼水节》
闫露老师执教《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闫老师紧扣单元要求,落实多音字、形声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展开想象,尝试看图用词复述,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通过创设情境,沉浸式地体验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的欢乐景象,感受到总理亲民爱民、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黄新清老师认为闫老师创设的情境加强了学生的想象、言语表达能力,将课文题目中的“难忘”由抽象的文字转变为了鲜活的场景。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得到了情感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想信念、品德修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黄老师表示,这就是文道结合,即语言和思想的统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的陆云老师充分肯定了闫露老师在教学中做出的积极尝试,并指出了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的方向:一、立足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二、图文对照,创设情境,感知人物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三、重视课堂评价,以评价促发展
专题讲座
最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的陈先云主编带来专题讲座《对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几点思考——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例观摩研讨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他分享了自己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育人价值的认识和体会,即坚持文道统一的教学立场,充分发挥课文本身的教育价值;明确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把握好课文情感基调;坚持语文课程资源利用的目标导向,做到适切、适度。讲座让人醍醐灌顶。
03 线上课例教学心得
通过本次线上研修活动,每位学员深知落实革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应立足学科本位,精准定位目标,践行文道统一;针对学习难点,联结现实生活,缩短认知距离;站在学生立场,遵循阅读规律,展开学习过程。实践中,唯有不断探索革命文化教学的优化路径,方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共享共生、互学互鉴,研思并行、履践致远。全体工作室学员将在名师李娜老师的带领下,以此次线上研修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新课标理念下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新样态,走向深度学习,实现育人价值,在语文教育教学中遇见更美的自己,共创气象万千的生态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