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鹿城区初中科学“徐洁茹送教名师工作室”第9此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主题:聚焦工程实践,共创未来课堂,旨在培养初中科学老师树立工程实践课程意识,明晰工程实践课程的意义和方法策略,建立工程实践的课堂理念,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一、活力课堂
1课例《密度计刻度是否均匀的专题探索》
南浦实验中学的伍海龙老师带来课例《密度计刻度是否均匀的专题探索》。伍老师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基于“如何判断鸡蛋是否新鲜?”这一真实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比较刻度,归纳工具的原理”“设计方案,画出工程简图”“制作产品,标注两个刻度”“应用工具,测出盐水密度”四个项目任务,使学生深入理解密度计原理,思维的高度集中,师生受益颇多。
2课例《日晷的设计--地球的转动复习》
温州市二十三中学的谢祥聪老师执教《日晷的设计--地球的转动复习》。日晷是代表古代科技水平的工程产物之一,曾经极大的方便了计时,但随着计时装置的不断更新迭代,手表、手机等计时装置逐渐替代了日晷等计时装置,然而日晷所蕴含的自然规律、让自然规律为我所用的观念、创新以及勇于工程实践的精神,依旧非常有价值,值得学习。工程·探究:日晷的设计——地球的转动复习这节课,从影子出发,分析影子变化的原因,再利用影子的变化设计计时装置,进行不断地尝试和创新,设计出了地平式日晷,为了增加使用的便捷性,继而又更新迭代设计出了赤道式日晷。在这节课中,学生沉浸式的体验了日晷的设计和迭代,复习了相关的地球运行规律,感受了工程实践所带来的愉悦。
3课例《金属书签的制作》
温州市第四中学的徐乃肃老师执教《金属书签的制作》。徐老师以“制作金属书签”为主题,旨在开展“刻蚀制作金属书签”“实验后废液处理”“金属刻蚀微观解释”等项目任务中,开展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转化、冶炼和利用等相关知识的系统复习。通过合作完成金属刻蚀的化学实验,学会合理选用化学品和金属材料,初步学会调控化学反应,能基于实验事实或证据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分析物质及其变化,归纳铁、铜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试验后废液处理,废液中含有稀盐酸、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铜等物质需要处理。首先需要中和处理大量的酸。大量的铁离子和铜离子可以用活泼金属置换,也可以加入碱液,转化为沉淀分离出来,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化学工艺对环境造成污染。
二、活力评课
永嘉县枫林中学的陈兆锦老师对徐乃肃老师的课进行活力评课。陈老师指出徐老师的课以温州教育大先生王建南的介绍视频引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景,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情感教育。徐老师的课围绕纪念章的设计,制作,改进,保持等环节,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工程具有系统性,知道科学对工程具有指导意义。而在制作方案设计,废液处理等环节中,学生经历了方案选择,材料选择,方案改进等方面的探讨,体会到技术和工程具有复杂性。
此外以制作、废液处理这一工程线为明线,串联起了金属的活动性,物质的转换等知识线,对学生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任务二中,让学生画微观模型解释金属蚀刻的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三维空间物体的微观过程,形成事物动态变化的图景,对学生思维的成长是直接的。任务三的难度是逐级递增的,通过在废液中多次滴加变质的氢氧化钠,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更浓厚的兴趣和深度思考。
永嘉县城关中学的徐策老师对谢老师的课进行点评。徐老师指出谢老师将课标学科核心概念中宇宙中的地球中的太阳高度角等知识包裹在工程设计与物里面,用项目化学习“日晷的设计和制作”为载体。遵循工程实践的六大步骤流程,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紧密融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指向学生素养的养成。徐老师评价到这节课是很关注项目化学习的这几方面的特征达成。(1)指向真实而有挑战的问题驱动和问题解决的公开成果。 “日晷的设计和制作”是一个有真实生活生产衍生出的一个原生态问题,较书本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2)高阶驱动低阶的持续探究实践和学习。从问题解决1:大表盘和小表盘哪个精确度更高?问题解决2:正午的影长较短,如何能让它变长?问题解决3:尝试移动“太阳”的位置,让各个方向的影子等长等问题。通过用铁钉代替人的简单模型建构;用铁钉、钢圈、手电筒的升级模型建构;验证实验中用三角形全等等模型;突出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并在其中通过实验探究获取证据、论证观点,提升科学论证、科学推理的科学思维。其中,在“用三角形全等模型”验证只有在“纸板∥地球赤道面∥太阳视轨迹时”各个方向的影子等长前,亲自实验探究录制视频方式作为支架,从直观感性和理性思维两方面完成学生的辩证统一。(3)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的迁移。(4)将学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最后徐老师展望到:相信会有更多的这一节课能为新教材改革下的工程技术类课程教学开启一扇窗,激发更多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与创新中不断探索与前行。
三、专家引领
原温州市教育研究院书记、副院长、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杨向群老师带来专题讲座《科学复习:构建跨学科视角下的学习体验》。杨老师强调我们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寻找资源,利用资源,让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复习课中要学会精准提问,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要善于搭建脚手架,让多数学生能够利用脚手架向上攀爬,最终获得能力。
徐洁茹老师为大家带来专题讲座《初中科学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首先徐老师回顾了自己参与谢祥聪和徐乃肃老师的备课、磨课过程,点评到两位老师的课堂是让师生都打开思维的盒子,很有收获的课堂。随后,徐老师引用自己课的设计以及其他老师的一些课例,指出在教学中要有真实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具有挑战性的,并且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持续性的探究性实践。最后徐老师通过具体单元项目化实施的案例使在场的教师们对项目化的工程实践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结语
新课标、新教材呼唤新教学,本次送教活动搭建了一个绝佳的交流展示平台。通过鲜活的教学展示和前沿的理论指导,极大地拓展了与会教师的视野,使他们对新课标、新教材下的科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定能将所学所得融入课堂,推动县域科学教育迈向新高度,培养出更多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