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聚焦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变革,构建素养课堂,探究素养作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12月21日和22日,鹿城区林志辉名师工作室第2次活动在温州市滨江外国语小学举行。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研究员徐雪刚、温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兰衍局携绍兴、温州两地各校教师代表共百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吴芳芳老师出示一个两行三列的方格图,如果一个立体图从上面看长这样,这个图形最多由几个方块组成?最少呢?这也是本堂课关键问题,贯穿始终。结合学习活动单和孩子们一起由数字记录图想象上面、前面、侧面的图形,再由上面、前面、侧面的图形想象数字记录图的样子,在无限想象的世界里,通过闯三关带领孩子们畅游观察物体。整个课堂孩子素养有发展、能力有进阶。
从梯形的面积公式出发,打通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借助辅助线,引发孩子不断想象,在等积变形的题组辨析中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引出等积变形。从图形出发联想图形,回忆计算;再由算式出发,想象图形。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深度的开发。
陆老师通过画一条线,将下列图形分成两个部分,使这两个部分的周长相等这个关键问题,借助长方形、三角形、任意四边形乃至多边形,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方式,与学生一起研究,要使分成的两个图形周长相等,只需将原图形周长平均分成两部分就可以。不论什么图形,求分开后图形的周长只用将原周长除以2再加上公共边。通过周长的再探索,拓展了学生平面几何特征的内涵。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徐雪刚以《区域联动 协同推进:三级教研的实践路径——以“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设计改革的实践研究》为主题做了讲座,徐老师从课时作业的设计推进单元作业设计,直指学科领域作业的实践。
周笑跃老师借助小棒图和计数图自主探索算法和算理;接着在交流中明晰算法和算理,尤其对于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借助小棒图充分理解转化计数单位,再借助跟进练习进一步巩固算理算法,拓展到其他单位。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张小丽老师带来《平均数》与会老师评价张老师的课堂如同一首散文诗。整堂课张老师以颠球为情景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推进目的清晰、节奏分明,张弛有度,学生对平均数的具有代表性和灵敏性有了深刻认识。
嵊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裘迪波老师基于浙江省小学数学作业情况调查现状,基于控量提质的目标,立足于作业内容多元性、作业难度层次性、作业主体选择性、作业评价自主性的原则,为我们介绍了作业设计的总体路径,观点质朴、立足学生视角,打开了一线教师关于作业的新视野。
越城区教师发展中心王焱烽老师从必要性和优越性的原则上,为大家展开了以下三个内容的分享,分别是为什么开展“一题一项目”?已经开展了哪些初步的探索性工作?还将怎样进行“一题一项目”的实践?为老师展开了一幅从“匠心设计”走向”精心直到”——“一题一项目”的思考和绍兴实践画卷。
来自温州市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的汪老师,以《除数师整十数的口算除法》为课例,基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设计、作业设计三者的相互关系,从作业品质的一致性、层次性、逻辑性、多样性、差异性、开放性出发,给一线教师作业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导师林志辉老师,从文化视角、图形视角、维度视角三个维度,以观察物体为例,从为什么?是什么?(课程标准、教材呈现、个人解读三个方面)怎么做?基于学科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指明了作业设计的灯塔。
兰老师在活动最后,进行了活动的总结,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对于一线教师这样在时光里赶路的人儿,如何去构建有深度有广度的新课堂,是我们当下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次绍兴、温州两地教育同仁齐聚一堂,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绵薄之力去撬动学教方式的改革,以生为本,为生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