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活动动态

聚焦核心素养,凸显课堂本质——记鹿城区林志辉名师工作室第4次活动

作者:吴芳芳 发布时间:2024.12.24 浏览量:

春风拂杨柳,日照暖红花。为充分发挥名师团队专业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新课标引领下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2024年3月29日-30日,林志辉名师送教工作室第九次活动在平阳县水头第三小学举行。温州市名师工作室林志辉老师、平阳县小学数学资深教研员杨作民老师以及名师工作室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3月29日上午,首先由水头三小的吕爱雪老师带来课例展示《轴对称(二)》。吕老师的课堂围绕“翻折”一词展开,首先通过画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对称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紧接着通过观察发现对称轴与对称点连线间的位置关系,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两个重要特征。最后在练习中,通过让学生寻找图形中非顶点的对应点,深化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在对应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与对称轴垂直的关系的理解。


平阳新纪元榕园学校的郑宝霞老师带来的课例展示《轴对称(一)》。郑老师的课堂从学生的真实问题“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要加个轴?”出发,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探究的过程,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翻一翻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轴的认识,进一步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最后,郑老师出示了合页,利用合页的翻折,生动地诠释了轴对称运动的本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温州市榕园学校的朱一凡老师展示了一节《轴对称(二)》同课异构。朱老师以关键问题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驱动学生将探究的目光聚焦到图形的元素上,带领学生实现从图形的整体分析到图形的元素分析的思维进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课堂凭借两个图形的研究完整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首先通过探索梯形为什么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发现对应点之间的关系,然后借助平行四边形对称轴的寻找,发现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课堂设计层层递进,实现深度学习。


  温州市实验小学的黄勉老师展示了课例《轴对称(二)》。黄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支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通过轴对称图形的顶点初步建立对称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非顶点的对称点,以“怎样准确的找到F点的对称点?”为驱动问题,让学生在连一连、找一找的活动中发现规律、获得经验,并运用这样经验运用到找非顶点的对称点,真正理解对称点与对称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水头三小的袁思满老师执教《图形的运动(三)》,袁老师基于学生的学情,明确了以“中心点”、“关键点”的寻找为课堂重点,首先通过描述铅笔的旋转提炼了旋转的三要素,并在反馈过程中突出学生易错点,强调找对旋转中心的重要性。然后,袁老师借助线段和三角形的旋转,使学生感受面动、线动、点动之间的关联,感悟图形旋转的本质。

         

温州市城南小学的潘琼冰老师带来了课例展示《图形运动解决问题》。这节课以“几次运动?是什么运动?怎么运动?”问题贯穿始终,驱动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在想象中经历表象的建立,在运用表象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轴对称三种运动的特点,并将三种运动进行勾联,实现知识结构化。真正做到了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后,分别由温州市市府路小学的赖丽洁老师、温州市滨江外国语学校的翁蒙蒙老师、温州市少年游泳学校的徐建云老师带来观点报告。


  


3月30日早上,杨作民老师以《聚焦核心素养之空间观念的实践研究》为主题,为学员们进行了主题讲座,他指出课堂设计要走向结构化,教师要提炼关键问题、用核心素材与核心问题贯穿始终,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一层一层地拔节。


    

本次活动,为工作室成员传播了新理念、新思想,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工作室的成员也将下不断探索,砥砺前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