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活动动态

研思有行 深耕致远——记鹿城区林志辉名师工作室第7次活动

作者:吴芳芳 发布时间:2024.12.24 浏览量:

盛夏蝉鸣美如斯,学习充电正当时。为了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明晰开展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向,提高课题撰写的水平,帮助教师们高质量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719日工作室邀请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施昌魏老师带来了精彩的讲座。

本次讲座分为两个环节。首先由工作室的成员就自己的市级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困惑与施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们将自己的课题进行简单介绍并且将研究的困惑以及接下去结题报告撰写的方向向施老师请教,施老师针对各个课题为老师们提出到位明确的指导。此外,施老师指出课题研究中关于背景的研究,一定要有高位的目光,如可以根据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可以从数据化切入,数字赋能,基于经验,到关注数据,实证的一些研究。而且不能仅仅停留于国内现阶段的一些文献,应该具有国际视野。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从对比归纳的角度,对文献做一定的评价,如:他人是怎么研究,有怎样的成果,在这个领域的认可度怎样,还有哪些问题存在争议?哪些方面还是比较空白的,最后指出自己聚焦什么开展研究,从而让研究更有价值。

紧接着施老师就教学成果的研究与如何撰写与老师进行分享。他指出教学成果需要注意这样几个要素:1.成果要突出育人导向。我们做教学研究需要有这种高位意识,我们教学研究的问题引入要关联大背景,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2.突出问题导向。作为一个教研实践者,我们要有敏感度,关注教育中现在面对的问题或者未来要面临的挑战,教育的热点、难点、关注点,根据发现的问题,找到突破性的方法、策略、路径,让人感受到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难以解决的,从而体现教研的价值所在。3.教学成果需具备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辐射盈利示范作用。能够实现从小块区域到省甚至全国的推广,也可以成为不同领域的借鉴素材。

最后,浙江省特级教师林志辉导师对此次活动做总结发言,林特指出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无论在研究还是撰写上都应关注内容的逻辑性,从而实现研究的闭环。教育最终是走向育人,作为教师,我们在育人过程中要有瞻前顾后长程教育视野,根据社会现状,也要有左顾右盼式的家校社系统共育思维,更要有体现素养的育人导向。林特鼓励老师们要继续做一个研者,让专业的成长不仅仅停留于面,更要深耕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相信通过本次讲座,老师们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少了一份畏难的情绪,多了一份跃跃欲试的心。相信在今后研究过程中,老师们一定能潜精研思,蓄力前行,拓宽研究思路,丰富研究内容在教研道路上会越走越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