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活动动态

聚焦课堂 助推发展——记鹿城区林志辉工作室第10次活动

作者:吴芳芳 发布时间:2024.12.24 浏览量:

秋意渐浓,风微凉,时光恰好正当时。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追寻“有学生、有数学、有技术”的数学课堂,强化新课标、新课堂、新设计的有效实施,2024年10月16日-18日,林志辉名师送教工作室第17次活动在温州市百里路小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空间观念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的培养项目。

杨芳老师利用猜图形游戏激趣引入,接着让学生在辨析哪些图形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过程中初步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最后通过活动“是不是其他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有这样的特点?”对猜想进行验证。杨老师的整堂课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


朱昭伟老师利用数字游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通过学生的前测进行反馈聚焦斜着放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突破本节课难点。最后提问“知道几条边的长度,能确定长方形的大小?”深化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吴芳芳老师在课前设计消消乐游戏,为本节课埋下知识的种子。在活动中提问“周长怎么越来越短了呢?”让学生在拼长方形的过程中逐渐明晰——把更多的边拼在一起,才能使周长最短,即长加宽和越来越小,拼成的长方形周长越短。


陈晔老师用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带领孩子们一步步认识3种线的区别与联系。先让孩子们画一条直线,再三改直线,形成了准确的直线概念,对直线的性质明确之后,再让孩子画射线感受两种线的区别。


  潘琼冰老师上的《角的度量》,用一个固定的角去量其他的角,从而引导出“统一标准去测量角是非常重要的”,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角的度数。

  


  吴瑶思老师从课前足球射门游戏激趣,让学生感知边线,区分界外界内,孩子们热情满满。本节课通过描边线——理解封闭图形外围一圈才是边线;画一周边线长度是300px的图形——初步感知周长的本质就是一周边线的长度;画一条线将长方形分成周长相等的两个部分——领悟周长从二维平面抽离成一维边线长度的本质,实现周长概念的深入理解。

                 

林迪老师通过想象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图形认识圆柱及其各部分;通过围圆柱感知圆柱的底面周长、高;通过叠圆柱,感知底面半径、高能决定圆柱的大小;通过转圆柱感知圆柱的三维属性。林老师在课堂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些引导让学生们之间自己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


陈柯柯老师让学生不断思考与回忆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平面图形的分类;接着通过一条线段能确定哪些图形?两条呢?感知线段能确定图形的大小;通过角能确定哪些图形,进而感知角能确定图形的形状;通过点感知确定图形的多样性。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数学推理,构建完整的四则运算的知识结构,达到温故而知新。


林志辉老师从四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在第一个环节边界初探中,林特围绕关键问题,设立目标,展开了路径思考,以此建立模型,并在第二个环节中进行巩固。而在第三环节中,林特引导孩子们提出猜想,并在验证环节中设置正、反例,实现了对模型的“破”,制造了学生的思维矛盾。再在第四环节中,展开探究,建立了新模型,延续推理。从边界初探,到界内构造,再到界外深化,最后从“立”到“破”,再“立”,实现了界外深化,四个环节层层递进,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面积中的有趣推理。


课后,林志辉老师又带来了精彩讲座《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下空间观念的进阶实践》。林特以四道有关图形的运动的题目为例,为在场老师们讲述了怎样的题目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题目。之后,林特以六经之说、全息教研和深度教学三个维度,展示了教师们该如何展开教研。从个人到团队,再到个人,林特展示出了教师团队围绕王炜老师每学期设立的主题开展的系列活动,实现了从经师到人师的协作性、批判性、创造性、自主性和持续性。


通过本次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老师对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发展,特别是空间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