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活动动态

他·他们的数学成长纪事

作者:杨冬雪 发布时间:2022.05.29 浏览量:

2022520日,鹿城区周晓林名师工作室“他·他们的数学成长纪事”主题展示活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温州附属学校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鹿城区名师工程首届高研班全体小学数学学员,这是高研班小数团队教学思考力和指导力的一次集中展示。鹿城区数学教研员周晓林老师,首届高研班九名学员以及部分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代表也参加了此次展示活动。

   

鹿城区名师工程首届高研班成立于2006年,当时有鹿城区选派了九位数学组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脱产培训,这次高规格的培训机缘成为了他们专业成长的新起点,如今的他们已然成为我区数学学科的带头人,引领着我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活动伊始,作为东道主的北外温州附属学校小学部校长李造就先生为本次展示活动致欢迎词。致辞中,同为当年高研班一员的李校长回忆了16年前与高研班学员在北师大一起学习、一起欢歌笑语的珍贵时光,并在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第一节课,北京外国语附属学校的林炳聪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观摩课《图形的旋转》。林老师巧妙地从冬奥会赛场上的背影猜一猜出发,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旋转”。林老师带领学生在观察、讨论与动手实践中,认识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在对学生作品的分析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描述图形旋转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在课的最后,林老师展示了,当旋转中心位置变化,旋转中心由点变为线之后,旋转轨迹形成的好看的图形,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之美。

第二节课,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小学的张勤老师执教观摩课《找次品》。张老师的课大气且细腻,一开始就从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的81个物品引出,使得学生感受数量比较大时不便于操作和研究,自然的引出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从23个入手,降低了探索的起点,同时创造性的引导学生发现天平中“隐形”的第三个托盘,为找次品的关键——将待测物品尽量平均分3份,提供了形象的依据。

 

来自温州市蒲鞋市小学的洪细苗老师带来了讲座《巧思善画,玩转数学》。洪老师从自己的真实课例出发,和老师们分享了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数加减法、思维拓展课时,通过画图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一些知识概念上的难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可视化、可度量化,让学生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感兴趣。

                     

下午的活动,由温州市百里路小学的王薪薪老师执教的《搭配问题》拉开序幕。在王老师的课上,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王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填数做题”“设计编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在学生作品层次分明的展示和分析,解决并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巩固了数字排列问题,更学会了用数学眼光发现更多问题、解决问题。

下午最后两节课,城南小学的潘琼冰老师和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小学的王碧老师带来四年级《平均数》的同课异构。

潘老师的课堂上,丰富的素材是一大亮点。从学生熟悉的踢毽子活动,引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方法的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及时的运用到对生活中的平均数中:平均寿命、平均图书阅读量、平均升高、歌唱比赛平均分、跳远比赛去最高值等素材的分析中,丰富了学生的数学体验,更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王碧老师的课细致又扎实,学校投篮比赛的真实情景出发,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求”三个方面带领学生认识平均数。在深入学习中,王老师借助数轴,直观形象的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常被忽略不易发现的特点: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所有的数据在平均数上下波动,偏差之和等于0……在探索中深入感知了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的特点。

课后,来自周晓林名师工作室的三位老师针对一天的课例,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最后,温州市城南小学的陈欢老师做了《单元整体视域下平均数教学研究》的讲座。陈老师从教材、课例和实际学情出发,对平均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概念、优点、知识点、学习层次、统计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并提出了平均数后续的学习方向:利用部分的样本推断总体的样本、利用权重比求平均数。陈老师细致的讲解,使得现场和线上的老师对平均数的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本次活动,集中展示了首届高研班数学组资深教师以及部分鹿城区骨干教师的教学成果,一场场深入浅出、别开生面的展示课,对如何上一堂优质的小学数学课给出了很好的示范,参加线上以及线下活动观摩的老师们深受启发。此次活动的成功举行,既是对鹿城区首届高研班数学组学员教学成果的一次总结,也是对鹿城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以及教师成长规划的一次重要引领,为今后我区提升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