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二十五幼】《放手后该如何观察》

活动二:《放手后该如何观察》

(主讲:侯素文

鹿城区园本培训活动过程记录单

学校:   温州市第二十五幼儿园      

活动主题

《放手后该如何观察》

活动时间

2025年3月6日

活动地点

四楼会议室

侯素文

参加对象

二十五全体教师

活动负责人

叶伊甸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视频导入引发思考

1. 你观察到什么?

2. 你怎样看待老师的观察?

很多问题具有普遍性,但答案却根本没有一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因此,对“康康沉迷于建构区活动是否需要介入”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答案,只能给出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

从案例中所反映的信息来看,“建筑大师”的称号体现了康康的能力优势,并且表明他因此受到的鼓励;“沉迷于建构区的活动”,体现了康康的需要和兴趣,并说明这个活动对他发展的意义。至于教师是否需要介入,困惑的焦点显然在于“连续三个月的沉迷”。在此,我认为教师先要自问“我为什么要介入”或“我为什么不要介入”。

 

如何选择观察对象

•关注发展水平一般,甚至是发展较弱的幼儿

・关注特殊需求的幼儿

•定期回顾,是否关注每个幼儿发展的各领域

二、案例互动分析

案例2:托班攀爬

游戏背景:

托班幼儿在户外自由游戏,两个男孩先后开始了对攀爬架的探索。

教师的思考:一般托班孩子不会挑战这么高的攀爬架,我想知道他们到底如何攀爬,能达到什么程度。

观察难点:如何细致观察

观察策略:重温;关注幼儿关键动作、表情和语言及其变化。

 

 

案例3:小泽小警察在桌子周围绕圈,老师想——为什么孩子在教室里转悠?

思考——幼儿为什么会“无所事事”?

幼儿倾听——今天我们班没有小偷,老师才明白小泽看起来无所事事是为了寻找小偷。

情境性原因致使幼儿沉浸在游戏情境中自然发生的游戏行为。

案例4:小班的丽丽由于生病,约一个月未入园。重新进园时,她抗拒幼儿园的午餐,也不愿意参与游戏。当她被教师邀请参与游戏时会哭闹反抗。在之后游戏中,教师不要求其参与游戏,丽丽便坐在一旁看。

观察难点:如何细致观察

策略:

将幼儿行为放置在幼儿个体的背景因素下考虑。

看似的无所事事是入园适应期的表现。

教师持续观察,发现参与游戏意愿的变化:游离——观察——询问——参与游戏。

案例5

卫生间突然传出“哗哗哗”的水声。

我走近一看,中班的澜澜把水龙头转动到台面上。水流顺着台面流到地面,满地都是水。

我正想马上制止时,却看到他专注的样子,这引起我的好奇:他到底在做什么?

我走近他,他兴奋地说:“老师!

你看,这是瀑布。我们小区也有这样的瀑布,我在幼儿园也做成功了,小朋友都可以来看瀑布

我很好奇:“你为什么要把水龙头转到台面上呢?”

澜澜兴奋地说:“水不靠着墙直接流下来,就没有瀑布,靠着墙流下来才是瀑布。我见过的瀑布就是从很高的地方流下来,水流到地上的是高瀑布,水流到水池的是矮瀑布。”

我追问:“这两个瀑布有什么不一样?”“高的声音响,矮的是没有声音,但矮的流下来就会有一块水布。

思考:你如何看待老师对幼儿的观察

倾听,了解幼儿看似捣乱行为背后的意图,以及幼儿的思维。

生活经验的迁移:如何制作瀑布?

探究中形成朴素的科学概念:高矮瀑布及其与与水流声音之间的关系。

案例6

于是,我对她进行了一对一倾听。

我:琪琪,你今天画的是什么?

琪琪:天空灰蒙蒙的,天上有一大片乌云,太阳被乌云挡住了。太阳在和乌云捉迷藏,太阳一会儿躲在这里,一会儿躲在那里。太阳躲在乌云里是没有光芒的,太阳跑到乌云外面会发出光芒。太阳跑到乌云外面,一会儿就被乌云挡住了,今天有可能是会下雨的。

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带着好奇观察:幼儿想表达什么?想告诉别人什么?

案例7观察幼儿如何制定规则、维护规则
•幼儿如何创设游戏的主题:投篮
•幼儿如何建立规则
•在游戏的过程中,动态建立规则
•幼儿制定了哪些规则:
·投篮点:站在轮胎后
·篮筐的高度:三个轮胎一 投篮点和篮筐的距离
·投篮要求:站在篮筐后投篮,投篮时脚不能跨出轮胎
·选手和裁判
·轮流

案例8:观察幼儿如何建立关系、解决冲突

合作游戏的基础,双方有共同的目标。

毅毅:那我烧饭给护士吃。推进游戏的策略:创设游戏情节一一厨师烧饭给护士吃。)

吃完饭,浠浠:我吃好了,你可以来当我的病人吗?推进游戏的策略:协商

幼儿游戏推进游戏背后可能的思维:当我满足了对方游戏的需要时,他也会满足我的需要。

思考:幼儿使用什么策略应对冲突?(1.建立双方共同目标+分工)

三、教师案例撰写的建议

 

 

(这个流程图可以放到最下面,迟点出示保留读者好奇心)

 

 

打破面面俱到式的分析,要有侧重分析的点。

 

实践练习

请以好奇和欣赏的眼光,记录幼儿游戏。

记录形式:以录像为主,配合简要的文字介绍

视频时长5-8分钟为宜。

 

 

 

 

 

 

 


【打印本页】

联系地址:温州市府东路1028号 联系电话:0577-56961555

电子邮箱:lcqjyyjy@163.com 邮政编码:325000

版权所有 © 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

浙ICP备2024101137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