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实验小学】“评”启思维·“课”绽素养 ——温大附小与温州市少年游泳学校“以评促学”团队融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评价不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简单判定,更是推动教学相长、助力学生成长的关键力量。在教育不断革新的当下,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实验小学与温州市少年游泳学校积极开展“以评促学”团队融合课例展示活动。

活动伊始,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实验小学的徐伊俐老师和温州市少年游泳学校张佳怡老师与附小二(1)班的孩子分别呈现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在此次"以评促学"融合课例展示中,徐老师围绕"千以内数与万以内数的认识",以运动会进场人数估计为情境导入,巧妙搭建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教学中,徐老师将评价深度嵌入每个学习环节,特设小组互评环节,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完善认知,真正实现评价与学习活动的无缝衔接,推动数学思维不断进阶。

"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二节课中,张老师让学生用三颗珠子在计数器上拨出万以内的数,以此引入数的组成、读法和写法教学。课堂中巧妙运用评价环节的珠子数进行知识点复习与巩固,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后,胡子健老师以《素养引目标,联结促发展》为题,做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解读。从深入解读课标、整体把握教材到依据学情有效联结单元主题,分享教学整合思路,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内容疑难,提出以学科大概念为主线,统摄单元内容和学习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框架,凸显知识之间的整体性,强化知识间的“纵横关联”,求联求构,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潘鸣阳老师对两节课的磨课历程进行阐述,他说,两校数学磨课团队团结协作,通过情境化教学将抽象的数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活动,提升学生数感与思维能力。团队以“学生立场”为本,实现知识连贯性与课堂深度的有效统一,为数学教学革新提供了实践范本。

薛莹颖老师以《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嵌入式评价实践》为题,分享了团队在《万以内数的认识》课例中评价的思考与嵌入。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其关键技术在于逆向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需把握三个步骤:一是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二是开发匹配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三是安排嵌入评价任务的教学活动。

姚素温老师做了《整合概念,巧用评价》为主题的课例点评,从单元整合、数感培养和课堂评价三个维度谈谈两节课的亮点及个人的看法,肯定了两节课在单元统整和数感培养上体现出较强的结构化思维,评价设计巧妙,具有诊断意识,有润物无声之效,真正实现了“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论与数学课堂的融合,同时对于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

张晓瑜副校长对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为课堂评价改革指明方向。他指出,将评价深度嵌入教学、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两节课例紧扣新课标“教学评”一致的要求,为素养落地提供鲜活样本。他强调,嵌入评价不仅是学习成果的衡量工具,更是推动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引擎。针对实践方向,张校长提出“双轮驱动”建议:一方面需精研评价量规设计,分层定位学生能力发展;另一方面应借力AI技术,动态捕捉课堂行为数据,构建个性化评价支持系统。

活动尾声,林大康校长为本次"以评促学"教研活动作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此次活动是新课标理念落地的创新实践,两节课例在评价嵌入课堂的探索中取得重要突破。同时也强调,数学教学不应止步于活动形式的丰富,更要聚焦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真正优质的数学课堂,应创设能激发深度思考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受数学魅力。林校长特别指出,未来教学要善用AI技术构建动态评价体系,通过极简而精准的教学设计,释放师生思维活力,使数学学习成为培养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他的总结为数学团队发展指明方向,激励教师们继续深耕课堂,打造更具品质的数学课堂,为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课例研讨的思维火花渐入尾声,这场跨越学科边界、融通校际智慧的教研探索,为新时代数学教育注入鲜活注脚。从徐伊俐老师生活化情境中的评价渗透,到张佳怡老师计数器拨珠的思维可视化实践;从张博提出的评价量规+AI技术“双轮驱动”路径,到林校长"极简课堂·深度思维"的革新宣言,每一步都印证着评价改革从理念到行动的质变。当AI技术开始描摹学习轨迹,当数位图替代繁复练习,数学教育正褪去传统外衣,显露出理性思维生长的本质脉络。这场教研不仅是一次跨校协作的范式突破,更吹响了课堂从"知识传递""思维锻造"转型的号角。未来,两校将持续以评价为支点,撬动数学教育的深层变革,让每个孩子在真实问题中触摸数学之美,于思维跃动间书写创新未来。






撰稿:数学组


一审:杨允见


二审:戚小仲


三审:林大康






【打印本页】

联系地址:温州市府东路1028号 联系电话:0577-56961555

电子邮箱:lcqjyyjy@163.com 邮政编码:325000

版权所有 © 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

浙ICP备2024101137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