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瓯越小学】 2025上半年语文大组研修活动1:“语”润探新路,“研”途绽芳华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雨生百谷,万物逢时,恰逢温州市瓯越小学 2025 年语文大组第一次教研活动 “想象课文的思辨策略” 为核心主题拉开帷幕。4月24日下午全体语文教师齐聚翠微校区大会议室,以“如何在想象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主题,共同踏上这场意义非凡的教研之旅。本次活动,在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中,为语文素养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一、课例展示:精彩课堂,示范引领

本次教研活动精心安排了两节优质课例展示,为老师们提供了直观的教学参考。

第一节课由李彬彬老师与三(4)班的学生共同呈现的课例为《我变成了一棵树》。踏入李老师的课堂,仿佛置身于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话世界。李老师以想象导入,画面中孩童摇身变为大树,枝叶间挂满糖果与礼物,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注意力完全被吸引,自然而然地跟随老师走进课文的奇幻情境。

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像一位经验老道的向导,巧妙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朗读指导环节更是课堂一大亮点,李老师采用分角色朗读、赛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们全情投入,时而语调轻快模仿小作者的兴奋,时而语气低落演绎其失望,在琅琅书声中,深切感受着课文独特的语言美与真挚的情感美。整节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想象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洋溢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二节课由林馨老师执教,她与六(6)班的学生共同呈现了课例《表里的生物》。林老师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学习任务的巧妙设计明确学习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和标注关键语句的方式自主探究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紧接着,林老师让学生从具体生活实例(鸟叫、狗吠、蝉鸣等)中提炼文本者观点,训练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辨能力。

在词语理解环节,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解释钵子”、图片展示“蝎子”,帮助学生建立具象认知。在分析观点成因时,图文配合朗读,带领学生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最后采用公式化总结法,将思维过程具象为“有限生活条件+生活实例=观点的这样的表达式,便于学生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将语言训练、思维发展与生活体验有机融合。

两位老师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课堂展示,不仅展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独特的教学魅力,更为在场的老师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二、研讨交流:思维碰撞,智慧共享

课例展示环节结束后,会场的氛围从精彩课堂的沉浸感,迅速转化为深度教研。首先,由四位授课老师所在的团队成员依次登台,向在场教师毫无保留地分享课程设计与研磨过程中的整体思路,将每一堂优质课背后的 “匠心” 与 “巧思” 娓娓道来。

李舒老师对《我变成了一棵树》一课进行了磨课历程的阐述。她提到,为契合三年级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特点,团队在文本解读环节,经过多次研讨,精心设计了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力求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涵。通过设置大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在设置大问题时,团队认为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和表达。与此同时,部编版课堂作业本是非常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巧妙地将习题融合进学习活动进一步扎实地落实课堂素养目标。

陈磊磊老师对语文三下第五单元进行了“大胆想象”的习作单元整体分析的阐述。陈老师站在讲台上,从容自信地从三个维度展开讲解。她首先紧扣新课标,详细解读了第二学段对习作的具体要求,强调要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想象与表达能力的有机结合;在教材解读环节,陈老师将单元内每一篇课文的特点与作用抽丝剥茧般呈现出来,指出课文不仅是阅读素材,更是学生习作的范例与灵感源泉。最后,她展示了精心构建的单元整体框架,从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到习作例文模仿运用,再到独立习作实践创新,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教学链条。陈老师表示,希望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将语文要素切实落地,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与习作训练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黄灵敏老师分享了《表里的生物》课程设计的突破点。她表示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所以团队在教学设计中建议教师帮助学生清晰地区分“观点”与“结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次,建议老师构建一个阶梯式的提问体系,特别是任务二中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精准地把握文本中的核心观点。此外,团队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多维度的朗读活动,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郑安琪老师针对语文六下第五单元进行了“科学精神”单元整体分析的阐述。郑老师从五个维度展开深入解读,在单元教材解读方面,她细致剖析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等课文,指出这些文本通过不同的故事与论述,从多个角度展现科学精神的内涵,为学生理解科学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于单元语文要素,郑老师强调要让学生学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培养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的能力。在学情分析环节,她结合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但对科学精神理解尚浅的特点,提出教学中需从具体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提炼升华。关于单元教学目标,郑老师明确提出要帮助学生体会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掌握用事例证明观点的表达方法,并能在生活中运用科学思维思考问题。最后在单元任务解读时,她展示了以 “小小科学家” 为主题的系列任务,从阅读课文分析科学家探究过程,到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再到撰写科学小论文,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可操作的学习任务,确保教学层层落地,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对于两堂课的教学,组内老师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们一致认为,两位授课教师以生为本,从学情锚点出发搭建教学框架,用环环相扣的环节将教学目标拆解为清晰易懂的任务,无论是低年级的趣味互动,还是高年级的深度思辨,都确保每个学生能跟紧课堂节奏,让教学内容在扎实推进中真正扎根于学生心中。

四、专家引领:高屋建瓴,指明方向

为进一步提升教研活动的深度与高度,温林锡副校长对本次语文大组教研活动进行指导总结。首先,他对两节课例进行精准点评,充分肯定了老师们在教学中对思辨策略的有效运用,同时也从专业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随后,温校围绕 “想象课文思辨策略的教学实施” 这一主题展开分析。他结合教学案例,深入分析思辨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他强调,在想象课文教学中,要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多样的活动组织以及合理的评价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温校对语文朗读同样给予高度重视,他指出朗读是打开想象课文大门的金钥匙。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节奏,能更真切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与意境,进而激活想象力。此外,温校还提出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个性化解读,在感受语言韵律美的同时,提升思辨能力,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沃土。

此次语文大组教研活动,为老师们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在探索想象课文思辨策略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为学校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及素养落地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温州市瓯越小学的语文教学将在思辨之路上不断前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为学生的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图文|高春慧


【打印本页】

联系地址:温州市府东路1028号 联系电话:0577-56961555

电子邮箱:lcqjyyjy@163.com 邮政编码:325000

版权所有 © 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

浙ICP备2024101137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