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图形几何 践行学科实践——鹿城区夏明燕名师工作室第18次活动
作者:王婷婷
发布时间:2025/04/14
浏览量:
2025年4月3日,温州市夏明燕名师工作室学员和温州市陈舒舒名师工作室学员齐聚温州市临江小学,本次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图形与几何”领域展开深度交流,通过学员的教学展示,研究分享和专家点评,为教师的成长和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
上午第一节课是由温州市鞋都第三小学的朱芯瑜老师带来的《体积和体积单位》。在课上朱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推理、观察、体验中感受体积和体积单位,同时借助了形象的教具,将抽象的体积单位具体化,在多重感官的参与下,深化了学生对量感的体验,使学生对体积概念形成初步理解。
第二节课是由温州市百里路小学的朱国涛老师和三(1)班孩子们带来的《面积的认识》。整节课围绕着“学校里有块菜地”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面”的概念,既激发兴趣,又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量感萌发。在探究中通过涂、摆、说、讨论等多元活动,逐步从物体表面过渡到封闭图形,直观构建面积概念,了解测量面积的方法。同时还将古人测量面积的方法和我们所学的测量面积的方法联系,强化了测量面积方法的印象。整节课学生们都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第三节课是由乐清市知临寄宿学校郑瑶珍老师带来的《面积单位的认识》。课堂以“复习导入—单位认知—实践应用”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面积单位。郑老师巧用丰富的学习工具——1 平方厘米模型、1 米木尺、1平方分米的卡片、1平方米的地垫、学习单等,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在结合真实情境,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运用面积单位进行物体表面面积的度量活动中,巧妙设计度量对象,引导学生灵活进行度量标准的选择和转化,在多维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量感、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下午第一节课是由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倪海霞老师带来的《长方体的体积》。倪老师以问题驱动课堂。通过“如何计算大箱子的体积”的生活化情境导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自主探究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在“猜想—验证—应用”的实践中,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知道了测量的本质就是数一数量一量有几个这样的测量单位,更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倪老师幽默的语言和层层递进的追问,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可感。
接着是温州市南浦小学徐淳淳老师带来讲座《“面”寻量感:多元实践铺就面积认识之路》。徐老师先借助deepseek深度剖析了什么是面,什么是面积,解释了度量的含义。通过教掺和教材的解析,她指出多边形面积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面积计算公式,更要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和量感。徐老师通过对比不同年级的内容,梳理了教材编排的序和进阶路径,并提出了结构化教学的思考和实践。结合面积单元,徐老师通过多个典型案例分析,为教师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清晰指导,让老师们都有所感悟。
随后龙湾区星海小学施诗俞老师带来讲座《体积学习中的常见错误类型及解决策略分析》。施老师先从课标出发对教材进行纵向梳理,来列举分类学生对于体积学习的痛点。再分析具体的错例类型进行深度的剖析,展露出学生的错误点,最终结合错误点和不同年级教材特点来提出教学建议,启发教师教学。
最后温州市小学数学师训员王炜老师对四节课和2场讲座进行了互动点评。首先,王炜老师肯定了每节课的精彩设计,每个讲座的内容专业,特别是对于主题的聚焦和课堂的优秀结构。接着王老师对每节课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他还特别强调了小学数学教师在面积和体积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方法的迁移”、“度量的核心”、“单位的意义和价值”和“让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王老师认为,教师对于这些重点知识,重要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准确传达,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高度。这些见解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还激发了教师对于教学的深入思考。
三人行,觉左右为师。此次活动做到了名师引领,教师间学他人之长,促进自身成长。愿每次教研活动都能引领教师不断成长,从而为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注入不断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