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启思维 “创”育未来

作者:陈炜

发布时间:2025/03/31

浏览量:

为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5328日鹿城区李丽和名师工作室在温州市绣山中学府东校区开展了基于“三力素养课堂”的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策划与实施的校本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李丽和老师主持,全体工作室成员参与,通过理论引领、样例赏析、策略展望等环节,系统探索了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意识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理论引领:明确创新意识培养方向

活动伊始,数学教研组长李丽和老师作了题为《数学创新意识的行为表现与培养路径》的专题讲座。讲座从新课标要求出发,深入解读了数学创新意识的内涵与外延。李老师指出,数学创新意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应当围绕三大行为指标贯彻数学“创新意识”教学的全过程。

(一)问题意识维度。强调通过创设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李老师特别提到,教师应当善于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思维方法训练维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进行猜想与验证的能力。这一维度要求教师设计具有思维梯度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三)实践创新能力维度。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开放性、非常规问题的能力。李老师强调,要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完整过程,强调数学建模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样例赏析: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课例展示环节,以九年级备课组为范例,陈敏老师和端木呈瑶老师为一组,陈晨老师和卢海雯老师为一组分别呈现了创新意识培养的典型案例。

(一)创新力在"图形变化"中的样例赏析

九年级备课组组长陈敏老师聚焦“图形变化”中的数学创新力的培养,以三类典型例题为载体,精准对应创新意识的三个行为指标,体现了问题设计的进阶性及教学策略的“创新性”。讲座中,陈老师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像培育一棵树,数学基础是根系,思维方法是主干,创新成果是枝叶。只有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我们的三类例题设计,正是为了同步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激发创新。"这些教学主张生动诠释了“三力素养课堂”中创新力培养的核心理念,为在座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指引。

(二)创新力在"函数"中的样例赏析

九年级数学老师卢海雯老师分享是函数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从初中三大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片段为样例,“由数猜形,由形助数式”的巧妙处理打破常规教学的思维定式,这种教学理念引发在场教师的强烈共鸣。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卢老师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范式。

三、工作展望:持续推进创新意识培养研究

活动最后,李丽和老师对后续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深化课例研究,后续会在七、八、九年级陆续开展创新意识培养的系列课例研究;二是创新工作室活动研讨方式,推行“课例+研讨+改进”的循环教研模式;三是促进成果转化,编制创新意识培养教学指南。

本次活动为工作室的老师们提供了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工作室将继续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文/项潇莹、陈炜(温州市绣山中学)

图/项潇莹(温州市绣山中学)


联系地址:温州市府东路1028号 联系电话:0577-56961555

电子邮箱:lcqjyyjy@163.com 邮政编码:325000

版权所有 © 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

浙ICP备2024101137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