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动态

阅读赋能 奔赴山海——记鹿城区叶托名师工作室第十三次活动

作者:叶托 发布时间:2025.02.06 浏览量:

读书,让自己变得辽阔。

时时读书,时时自省,时时自新。

2024年11月16日晚,鹿城区叶托名师工作室成员再聚线上,举行每月一次的阅读活动,分享阅读感悟。

一、好书推荐

书籍简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了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看见孩子》是一本深刻洞察育儿之道的书籍,由资深临床心理学家贝姬·肯尼迪博士倾力打造。贝姬博士详细解析了如何应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挑战,如情绪管理、自信心培养等。阅读这本书让我们我们更好地看见孩子,回应孩子,培养孩子,与孩子建立美好的关系。

二、分享交流

话题一:书中哪个观点让你印象深刻,引起了你的共鸣?

程丽瑶老师分享道:书中很多内容都在生活中得以照见。最近有很多家长与我交流自己的焦虑:孩子考得不好、怕孩子跟不上、孩子总是惹祸……有这种焦虑的,往往以孩子的妈妈为多。面对这种情绪,我往往会先安慰孩子的妈妈,肯定孩子的闪光点,跟他们说“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妈妈心情好了,才能顺利地与孩子沟通。”贝姬医生在书中也提到“不要忘记自我关照”。这一点其实很重要,也很难真正实现。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我也时常会因孩子偶尔的顽皮、学业上的不足等而生气。但批评完学生以后,我心里又很后悔。我知道,其实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从不犯错”就不是正常的孩子了。只是,在琐碎的日常中,确实很难真正做到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时刻表现出对孩子的宽容。这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修心,我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应在由“知”到“行”的道路上不断践行。

曾琦老师也分享了令她印象深刻的观点:如果你能让孩子拥有安全的空间来试错,而不必担心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那么你就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并且最终让孩子与你走得更近。在教育中,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愿意地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建议或意见,更多的孩子选择去“试错”,不去立即指责和批评,而是帮助孩子在失败后,给予关心、理解和支持,并予以引导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作为班主任,这无疑是一个难题,一方面是班集体的荣誉,一方面是更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试错”。看了这本书后,她更愿意去选择后者,当然会辅以事先的提醒,或借助事例的视频,来帮助孩子”视觉+思维“试错。

 

话题二:我们如何减少孩子在学习或人际关系中的羞耻感?

徐维瑜老师表达了对羞耻感来源的看法。社会对成功的过度追求和对失败的过度苛责,使得很多人对学习结果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当现实与期望产生差距时,孩子们便会感到羞愧和自责。其次,家庭、学校等环境中的不良氛围也可能加剧学习羞耻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加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如果他人的声音是一把利剑,那么过度的自证就是伤害自己的第二把利剑。所以首先是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合适的定位,不可眼高手低,降低期望值。与此同时拼尽全力不留遗憾。

郑思思老师结合学生的例子分析道:学生的羞耻感来自他们的不安全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不积极,沉默。老师就需要给学生传递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信息。同时,要禁止同学之间因为回答错误或学习困难而互相嘲笑。对于嘲笑他人的行为要及时制止。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小进步,给予正向的反馈。

姜雯雯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1.当问题发生时,不要第一时间去指责孩子。试着去共情孩子、倾听孩子,站在儿童的立场看问题,透过孩子的行为,了解他内心的困境。

2.建立亲密感,鼓励孩子把内心想法说出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本心是好的”,他的所有情绪都是合理的,学着接纳自我,允许一切发生。

 

话题三:班级也会有心理脆弱、情绪敏感的孩子。我们该怎样与他们更好地相处?

郑烨烨老师读完《看见孩子》后,对于心理脆弱、情绪敏感的孩子,收获了一些方法。首先,在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告诉他:“你是一个好孩子,只是遇到了困难。我知道你的心里不好受,没关系,我会一直陪着你的,我相信你。”从而让孩子知道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其次,带着爱的陪伴和等待可以最好地安抚情绪崩溃的孩子,让孩子安心,知道他的行为并没有让周围人受不了、不知所措。第三,情绪敏感的孩子讨厌谈论感受,因此可以以玩游戏的形式谈论感受,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比如“大拇指游戏“。结合经验,其实教育孩子之前最重要的是培养关系,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大大促进教育的成,如果孩子信任、喜欢老师,一切的教育都是水到渠成的。

陈珍妮老师提到:首先要和父母了解家庭情况,了解孩子脆弱敏感的原因。有些可能是性格底色,有些也可能是过往经历。在集体活动中给予高敏感孩子更多时间,比起当众批评,更多是陪伴、等待。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在乎他的,他是个善良的人。要去解决问题和行为,而非内责觉得自己是个错误的人,产生错误的情绪。

 

三、结语

约束孩子的行为,不如满足孩子背后的情感需求。这本书让我们知道,行为从来不是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本身,它只是问题的线索。洞察、共情、联结。让我们更好地看见孩子吧。

感谢叶托老师的引领,老师们在本次阅读交流活动中收获满满。期待下一期的读书分享会!

通讯稿:陈如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