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
周晓林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学习心得 |
在今年的“521”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朱乐平老师莅临温州市实验小学的《致敬“一课研究·十年”》专场,为温州的老师带来了一节课例《说对错 讲道理》和推理专题讲座。第一次现场聆听朱老师讲学,对推理意识在课堂实践的融合路径有了一些思考,对怎么教和怎么学之间的勾连有了一些收获。暑期,有幸跟着工作室来到杭州,再次现场聆听朱乐平老师带领的一课研究团队的研究与思考,近距离感受到了深度教研的魅力。
7月18日上午,朱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专题讲座《如何做一节课的教材研究》。朱老师就“如何对多套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从“比较研究的概念、比较研究的角度、比较研究的类型”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浅出的讲解。在这里我把它通俗地称为:是什么、怎么比。
1.是什么?
什么是多套教材比较研究?至少选择两套教材中的同一节课(或几节相关联的课),对这一节课教材的正文部分或练习题部分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多套教材之间异同,教师可以多维度地把握知识内容的本质,可以得到对教学活动的启示和建议。
2.怎么比?
那怎么比较?从哪些角度进行比较呢?对教材进行比较研究,需要从一定的维度展开,如知识领域、情境倾向、情境类型、有无插图、有无点拨、启发方法、思路方法等维度,都能给予我们教材研究的支点。以某套教材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
如图情境意图是让学生计算两扇屏风一共有多少块玻璃,但事实上,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而与课堂中的关键——观察得出算式相比,这显然是不必要的障碍。可见从课堂操作的角度看,它未必是一个好的情境。因此,在数学结构相同、想要达成的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教材在编写时要注意方便学生操作。
对多套教材的比较类型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比较是同一节课在不同历史时期,教材编写的异同。横向比较是同一时期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同样以《乘法分配律》这节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不同历史时期教材编写者思想的变化和进退。
正如朱老师所说:“人类的技术的发展,容易比较哪个先进;人类思想的发展,不易比较哪个深刻。”
为什么要研究教材?好的教材能促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什么要对比教材?在对比深研中可以打开教学的思路。在对比中深研教材,就像是漫步于静谧的森林,每一片叶子的脉络都诉说着知识的奥秘与演进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