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
周晓林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学习心得 |
今年的5月21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温州市实验小学桃花岛校区我见到了很多高人。周晓林老师说高人是把握时间和空间多的人,在我眼里周晓林老师、朱乐平老师都是数学教学领域的高人,他们的每一次发言、每一节示范课都让人深受启发,引领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提升自己的维度。参加完这次活动,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可以慢一点,但是别停下来
周晓林老师的讲座分享了自己写书的这十年,第一本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教学研究》是将4节课写成一本书,周老师用了6年的时间才完成。刚开始他也是疑惑的,加减法计算课没什么东西可写,不受重视,参考资料短缺。于是周老师就在不断地实践中探索教学的路径,通过基于关键问题的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的作品,在梳理和评价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构建算法。研究的脚步走着走着,路就宽了。文章写着写着,就会写了。紧接着,周老师又写了第二本书《关键问题:一节课里的种子》,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从根本上把握,将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第三本书《关键问题:让种子在课堂里向阳生长》也即将出版。周老师用十年的时间探索、积累和沉淀,从来没有停止对课堂的研究和思考,实在让人敬佩。
二、想要多一点,付出要多一点
知道朱乐平老师是因为微信公众号“一课研究”,很多优秀的老师都会在这个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上下班的路上我经常会打开这个公众号收听文章。初见朱老师,是一个看上去和蔼可亲的父辈形象。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讲座和一节展示课,内容是关于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朱老师通过一道题的两种编排,让我们体会评价方式的转变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真正得到发展。我们不但要知道学生思考的结果,更要知道学生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朱老师还指出学生的说理习惯其实都是教师在平时培养的,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学生把看出来、量出来、算出来都作为自己下结论的依据。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一种严谨和科学的推理模式,正确示范书写说理的过程,让学生能迁移方法解决类似的说理问题。
三、很厉害的人,还在坚持学习
在朱乐平老师的示范课上,他先出示学生前测推理题的书写过程,然后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合理的、规范的推理过程书写方法,最后让学生用这样的说理书写方法证明其它的结论。整节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在对比、争辩和模仿中培养推理意识、发展理性思维。课后,朱老师分享了自己对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让我们感受到这位“老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执着。朱老师还说“年轻教师做研究不要着急,半年做一个东西或者一年做一个东西,要有耐心”,“想要有好的成果就要静下心来”,“规范学生的书面化表达,因为初中对这方面要求很高”……事实上,朱老师到现在还保持着读书、学习和做研究习惯,这让我深刻地进行了自我反思,成为我接下来持续努力的动力。
感谢周晓林老师组织了这次活动,让我对自己的教学生涯又有了新的规划。行远路、遇高人、读好书,成为我目前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春生夏长,周而复始,我会一直走在前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