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区域骨干教师写作能力及人文素养,2024年5月23日,鹿城教育与科研写作研修班的学员们、《鹿城教育》优秀作者们在鹿城教育研究院尚丽艳老师的组织及带领下走进温大,举行了“共研读写策略,赋能教师成长”的主题研修暨《鹿城教育》夏季笔会活动。
【参观展馆】
第一站,老师们参观了温州大学美术馆。美术馆的典藏室内陈列着众多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了书法、工笔画、国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老师们在美术馆内驻足观赏,在参观中,领略了文化艺术的魅力,激发了对美学的思考。也感受到温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代学子的创新精神。
随后,老师们又前往温大人文学院,参观南戏博物馆。该馆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A类重点研究基地。南戏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馆内的南戏剧本资料以及陈列的南戏道具、服装和乐器及影像吸引了参观的老师,也给予老师们启示,大家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融合传统文化元素。
【阅读分享】
根据尚老师在四月份的“好书导读”推荐,两名学员老师就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以不同视角向老师们分享了她们阅读后独有的感悟,希望带动更多的老师阅读本书。
首先是温州市蒲州育英学校的周洁老师作以“表达由衷善意,聆听生命之语”为题的分享。周老师借助书中例子讲述了“道德评判、进行比较、推卸责任、提出要求”等“暴力沟通”是疏离生命的语言,蒙蔽了爱的表达。再联系自己在教育中的亲身经历指出,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当下,以不带偏见的眼光、不含评判的话语抚育儿童的心灵。接着,她向老师们阐述如何善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通过书中的经典案例、哲理性诗句、作者的话等重点谈了前三个要素,即在沟通中应“观察代替评论,不以偏概全;感受代替想法,敢自我表达;剖析自身需要,才能提好请求”。最后,周老师真诚地表示,希望老师们能实现“温柔而有力”的非暴力沟通,做出“和善而坚定”的教育表达。
接着由温州市第八中学的王娜老师带来“需要与表达:非暴力沟通的双向之旅”的阅读分享。王老师作为一名专职的心理老师,充分结合了“认知融合、经验性回避”等心理学知识,为书中的一些观点、案例提供了理论支架。她借助大量真实 而寻常的生活经历、实践案例,帮助老师们深刻认识到异化的沟通方式所带来的后果、理解“非暴力沟通”四大要素的概念,获得不少老师的共鸣和启迪。王老师还指出:“知道我们的‘需要’并学会表达,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有力量,更好的爱自己,并把爱融入到生活。”最后,王老师通过分享“非暴力沟通”在课堂管理、家校沟通、同事沟通中的应用,提供了四个情境,让老师们在实践中运用“非暴力沟通”。
【科研分享】
第三个环节是科研分享。温州市实验中学的张丽老师为大家带来“从阅读起航,以实践为舵——教学论文写作的‘由0到1’”的分享。张老师为在座老师提供了“制作阅读计划、选择性阅读、精读、跳读、批注摘抄、按类整理、不求甚解”等多种阅读技巧,她认为深度阅读,由一本书中的某个知识点拓宽到去阅读另一本书,进而逐渐增大阅读量,能为写作奠定基础。随后,她从自身教科研经历出发,以曾撰写的论文为例,指出论文写作要深入反思与分析、寻找理论支持、与同行交流讨论、不断试错与修正、关注实践效果,从而解决在写作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深度挖掘困难的问题。张老师表示,阅读、实践、写作三者殊途同归,希望老师们能“阅读有所思,教学有所为,写作有所悟”。
温州市鞋都第一小学的杨丹丹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小’课题,‘大’理论”。杨老师以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语为引,先向老师们介绍了何为“大理论”和“小课题”,以及二者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接着,她结合理论本身的价值、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证明“小”课题需要“大”理论,她以自己做小课题的经验与老师们分享可以通过“根据实践内容找理论,选择理论模式找内容,跟进团队研究大方向”来寻找课题研究需要的理论基础。然后,杨老师通过阐述结题报告的基本构成让老师们理解“大”理论如何融入“小”课题。最后,她为大家带来链接“理论”与“实践”的实用工具,帮助老师们在教科研写作中更快上手,干货满满。
慧中公学的苏丹丹老师向学员老师们作“结题报告撰写方法与材料提炼”的分享,苏老师指出结题报告是课题验收的主要依据,她以“4W”主体引入,结合自己的课题撰写的案例深入浅出讲解了一线教师应如何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的要点和方法。针对课题结题如何完善,苏老师提炼了三个小技巧:一是标题的画龙点睛;二是思维导图的巧妙运用;三是材料收集的精准性。
【专家引领】
下午的活动以“如何成为一名赋能型教师”这个话题开展探讨。温州大学陈宏毅老师为学员们带来《如何发现天赋和优势:赋能型教师的修炼》专题讲座。
讲座开始,陈老师以问题“你的天赋和优势,可分享哪些内容?”“赋能型教师修炼,让你联想到什么?”等具体问题让学员老师们快速展开讨论。陈老师强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并基于专业理论,与学员们展开探讨,在测试中帮助大家了解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对个体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领域的实际运用。针对赋能型教师的修炼,陈老师带领学员们在实操中感悟赋能型教师的五种重要能力:亲和、倾听、提问与反馈。从建立亲和的关系到3F倾听、强有力提问、精准反馈实践中自我成长,发现天赋和优势,努力成为一名赋能型教师。
【小组研讨、心得分享】
之后,学员们分组研讨、交流自己一天的学习心得与收获,然后进行小组代表分享。
【总结点评】
活动的尾声,尚老师用三个关键词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养成、共享与赋能。她指出,“养成”是教师个人成长的道路,自我培养发展的要素包括审美、阅读、书写、实践、研究等。偶尔放空自己感受美的事物是对自我内心的沉淀,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一种方式;共享,是从个体到共同体的过程。研修班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员代表们从阅读分享到论文、课题撰写经验的倾囊相授,让我们感知优秀的教学成果要结合理论、实践、方法,要从研究和经验中反复淬炼;“赋能”,是相互的,作为个体,老师们要学会读懂自己,向内觉察与感受,向外积极地去探索;作为师者,我们应本着理性,怀揣热爱,发现孩子的天赋,顺着孩子的天性,发展他。教育需要道与术的结合,尚老师希望研修班的学员们在道与术上不断探索、自我突破,赋能自己的同时赋能他人,做一名成长型的幸福教师。
本次研修活动,不仅是读写策略的共研,也是文化艺术的共享。老师们在提升科研写作能力的同时,人文素养得以提升。通过研修,老师们感悟到,应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养成与赋能,未来教师的生长力量。
撰稿:陈思思(温州市第一幼儿园)、 周洁(温州市蒲州育英学校)
摄影:臧洁(温州市仰义一小)、周建华(温州市实验小学) 、徐晓碧(温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