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心小学四年级语文组开展教研活动
【温州市水心小学】好课锋从“磨课”出,精彩缘自磨砺来

  人间最美四月天。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际,水心小学迎来了本学期第二次语文大教研活动。为进一步推动新课标在教学实践 中的落地实施,学校开启了同一年级段团队磨课,团队推出精品课,团队展示磨课经历的新教研模式。各校区宽敞的录播室里,四年级语文老师精彩亮相。

  一校区四年级语文团队正是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从确定课题开始,就多次研磨,给大家带来了团队研课的丰硕成果。

首先,黄婷婷老师执教《铁杵成针》。她根据文言文的特点,依据学情,巧妙设计了三个带有梯度的学习活动:成长故事我来读、成长故事我会说、成长故事我体验,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一方面,黄老师引导学生多层次、多频度、多形式地诵读本 文,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教给学生读懂文言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看插图、查资料、请教别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经典文本,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其文化底蕴。另外,这堂课,老师给学生足够课堂安全感和自由度。例如四人小组合作说说课文的意思,找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句子,还有根据图片提示情境,同桌之间扮演角色,想象说话活等都给予了合作、尝试、交流、辨析的机会,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既有趣又高效。

 

教师的课堂把控、引导与探究、组织与评价、师生互动……一切都感到水到渠成。

接着金文漪老师基于大单元教学意识,做了精准的文本解读。她指出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进一步提升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的能力。本单元的第一课就是小古文,所以要包括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和含义,如“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等。在课堂教学中,紧扣文本特点进行字词教学、初读学习文言文、理解文意等,帮助学生更好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

  同时,这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对古代文学的接触和了解,也是一次对毅力和决心的深刻教育。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文言文的字词知识,还能够体会到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陶秀娟老师为大家详实叙述了磨课历程,让我们对这堂课设计有了理论的提升。她把握文言文的教学的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语言的习得,二是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明晰指本的教学重点是能根据课后注释读懂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形象,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所以本课呈现出两个特点: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丰厚文化积淀;以语言浸润的方式,加强文化理解和认同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从以往的“学课文”走向“学语文”,顺利回归到语文本位。

二校区

 

  二校区四年级语文团队的磨课,主要为了提高教师有效备课水平,加强教师间备课经验交流,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升。

李园园老师执教了经典老课《猫》。在新课标理念下,老课文如何上出新风采?李老师紧紧抓住课后题展开教学,通过寻找关键句把握课文脉络,运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边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边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最后模仿第二自然段进行仿写。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重点落实,学生精神饱满,畅所欲言,课堂上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教而不研则浅。课后,戴洁婵老师做了基于单元的教材分析,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了介绍。胡小曼老师侃侃而谈,向大家分享了团队磨课的过程,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等方面,真实再现了磨课过程中的思维碰撞。

之后,语文老师们针对这节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课堂上“围绕语文要素展开教学”“字词教学”“朗读训练”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课堂时间分配”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新村校区

  新村校区四年级语文团队的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掌握新课标、新理念、新设计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课堂。聚焦课堂,提质增效,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阵地。王海敏老师为我们展示四下老舍的《猫》。《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用细致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王老师精心备课,巧设情境,课堂上,紧扣学习目标,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课堂内涵理解,展示了常态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课后潘晓雨老师进行了教材解读,蒋成洁老师讲了这节课的磨课历程。生动的课,深刻的思,精彩的评。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在听评课中,大家一起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讨论教学风格,为“三新”背景下的课改探索了新的思路。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团队研课汇聚集体智慧,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反复推敲打磨,对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坚定步伐,潜心教研,在磨课中不断成长。打磨还在路上,精彩还将继续。


【打印本页】

联系地址:温州市府东路1028号 联系电话:0577-56961555

电子邮箱:lcqjyyjy@163.com 邮政编码:325000

版权所有 © 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

浙ICP备2024101137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