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角色游戏的观察与分析
一、幼儿角色游戏,你怎么看?
1.观看幼儿角色游戏案例
2.提问:如果请你观察分析这段游戏,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随机请一组老师分享。
3.小结
二、幼儿角色游戏,你知多少?(解读梳理角色游戏观察分析要点)
1.角色游戏的概念: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游戏。角色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
2.角色游戏中的5种关键行为:
(1)角色扮演:角色转换、角色意识、角色分配与轮流。
(2)想象的转换:利用任何玩具、材料或动作口语的描述来代替真实的物体。
(3)社会互动:主要通过游戏主题或情节的变换而与同伴互动。(出现有成熟意识的互补游戏——有互动无对话——互补互惠的社会性游戏——有互动有对话)
(4)语言沟通:与戏剧情境(角色)相关的交谈或对话。
(5)持续性:持续地扮演角色的时间。
3.深入思考解读:
(1)角色扮演:
关键 行为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角色扮演 | 幼儿的认知水平属于单一动作的象征,幼儿多采用机能性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 幼儿的认知水平属于多重角色的象征,出现了很多互补性的角色或者三个角色的社会性角色扮演。 | 幼儿的认知水平属于社会关系系统的象征,出现了双重社会性角色扮演。 |
机能性角色 —— 互补性角色 —— 双重社会性角色
◆机能性角色——通过模仿对象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提问:在日常角色游戏中,你觉得孩子的哪些游戏行为属于机能性角色。
◆互补性角色或三个角色
◇互补性角色:指当幼儿扮演某个角色时,必须以另一个角色的存在为条件。
关键行为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想象转换 | 幼儿的象征性动作还是需要依靠形象相似的物体作为支柱,要求替代物与被替代物在外形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幼儿对替代物的逼真性的依赖降低,可以用也可以保护用玩具就可以做出想象的动作,可以对材料加以改造来构成一个新的替代物,并用语言和动作推动情节。 | 幼儿已不在乎替代物的形象是否逼真,甚至可以用语言来塑造想象的情境,用语言补充细节而不依赖实物。 |
这是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例如有人当医生,就得有人当
病人。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医生叮嘱病人吃药,病人对医生的反应。
◇三个角色的社会性角色扮演:是指三个角色同时出现,如:医生一护士一病人”,以医生为主要角色,护士协助医生,病人听从医生和护士
◆多重社会性角色——在同一游戏中,一人担任多种角色,角色动作指向的角色。
◇双重社会性角色:医生给病人看病,同时他又是病人的父亲病人同时是女儿
◇三重社会性角色:其相对于其他三个角色(妻子、女儿和病人)医生同时是父亲、丈夫
(2)想象转换:
提问:请你梳理总结各年龄段的孩子在想象转换这一行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依靠形象逼真的物体——降低依赖——不依赖实物
3~4岁的幼儿的象征性动作还主要是由“物”所引起,他们的象征性动作还需要依靠形象相似的物体作为支柱,要求代替物与被代替物在外形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特点的表现。
5~6岁的幼儿已不在乎代替物的形象是否完全逼真,他们对于“物”的逼真性的依赖降低,他们可以用也可以不用玩具就做出象征性动作,也可以对玩具或材料加以改造来构成一个新的代替物。甚至可以用语言来塑造想象的情境,用语言补充细节而不依赖实物。
幼儿以物代物的发展,标志着幼儿思维和想象由笼统到分化、由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由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到理解物体所代表的意义的发展和变化。
(3)社会互动: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居多,已注意到伙伴的行为,幼儿之间对于角色的动作、言语等容易形成交叉的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 | 幼儿联合游戏居多,与同伴交往的意识强烈,根据角色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进行积极的社会互动。 | 幼儿合作游戏居多,游戏中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计划和组织,活动有分工,角色是互补的,结成的伙伴关系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提问:请你说说,你对这四类游戏的区别,即它们有什么不同?
◆独自游戏——指幼儿独自游戏,即使有其他人在场,也不与他们发生任何联系,而且幼儿之间从事着不同的游戏活动,发生时间大概在2岁到2岁半期间。就像小A和小B在游乐场一个玩滑梯一个玩海洋球一样,每个人玩的都是不一样的东西,而且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流。
◆平行游戏——指幼儿在一起从事相似的游戏,但是彼此之间没有社会互动,发生时间通常是2岁半到3岁左右。独自游戏时大家玩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平行游戏中幼儿玩的内容是一样或者相似的,他们的游戏内容、游戏方式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联合游戏——指幼儿在一起游戏,彼此的行为相互关联,但不相互合作。通常要到3岁半到4岁半发生。比如小A和小B长大一点后,一起搭积木的时候会因为材料进行语言的交流,但这种联合仅仅是同伴的交往,他们并没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游戏,这种社会互动还是比较低级的。
◆合作游戏——指幼儿的组群游戏活动,其突出特征在于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
(4)语言沟通:同伴间交际性语言——角色间交际性语言——两者转换自如
关键行为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语言沟通 | 同伴之间的交谈随着同伴游戏机会的增加而增多,出现了伙伴间的交流语言。 | 同伴之间的语言沟通比较频繁,一边玩游戏一边沟通游戏的有趣事情,有时容易发生争论,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增多。 | 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对游戏有关的主题、情节、角色扮演等进行交流,在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和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中自如转换,种种语言对合作性的角色游戏起了维系和支持作用。 |
(5)持续性:时间短,易受外界影响,5分钟——稳定性提高,预先计划,10分钟——明显提高,30分钟左右。
关键行为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持 续 性 | 幼儿主题保持的时间比较短,易受外界影响改变自己的游戏目的,同一角色扮演可持续时间是5分钟左右。 | 幼儿游戏目的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根据个人活动经验预先计划游戏,幼儿可持续的时间是10分钟左右。 | 幼儿游行目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可持续的时间可以高达30分钟左右。 |
三、完整观看幼儿角色游戏视频,每位教师进行观察分析
(一)游戏行为分析及阐述注意事项:
1.视频观看(三遍)
(1)第一遍:浏览游戏全内容
(2)第二遍:关注细节,记录个别情节、对话、相关数据等
(3)第三遍:确定分析的点,重点观看相应情节内容
2.现场分析(60分钟)
(1)绘制分析框架(10分钟)
(2)具体分析(40分钟)
(3)熟悉讲稿,通读一遍(10分钟)
3.现场阐述:
(1)游戏视频的内容简单概述,无需详细复述,因为只有10分钟。
(2)在具体分析前,先阐明从哪几方面分析,再结合视频具体细节,逐点分析。
(3)阐述教育支持策略,需要提炼。如:按游戏阶段——游戏前、中、后顺序;介入时机——及时支持、延时支持,提炼出关键字,分别赋予含义。
(二)观看游戏视频,现场分析,个别教师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