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十九幼】《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要点梳理》

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要点梳理


随着多次不同层面的教研与培训,教师对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其概念、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理解与认识,也知道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有效观察和正确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老师们对每一类游戏观察的要点比较模糊,在实际观察过程中部分老师只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观察,而部分新教师则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因此观察的有效性和分析的科学性就大打折扣。因此,本次教研将结合上一次的培训内容,帮助教师对几类游戏的观察和分析的要点进行梳理,以便在日后的观察过程中能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与分析。

教研对象:

全体教师

教研内容:

一、自由表达

如果让你现场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对你而言有没有难度?目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小结:需要掌握幼儿各种能力发展的水平,需要梳理各类游戏观察与分析的要点,需要建立一个观察分析的支架,帮助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分析性的时候具有科学性,不至于盲目观察,模糊分析。

二、各类游戏观察与分析要点梳理

——角色游戏、科学探究游戏、建构游戏

(一)角色游戏(回顾)

1.角色游戏的概念: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游戏。角色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

2.角色游戏中的5种关键行为:

(1)角色扮演:角色转换、角色意识、角色分配与轮流。

(2)想象的转换:利用任何玩具、材料或动作口语的描述来代替真实的物体。

(3)社会互动:主要通过游戏主题或情节的变换而与同伴互动。(出现有成熟意识的互补游戏——有互动无对话——互补互惠的社会性游戏——有互动有对话)

(4)语言沟通:与戏剧情境(角色)相关的交谈或对话。

(5)持续性:持续地扮演角色的时间。

(斯米兰斯基   社会性主题角色游戏量表中的指标)

3.解读各年龄段五种关键性行为的发展指标:

年龄

角色扮演

想象转换

社会互动

语言沟通

持续性

小班

幼儿的认知水平属于单一动作的象征,幼儿多采用机能性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幼儿的象征性动作还是需要依靠形象相似的物体作为支柱,要求替代物与被替代物在外形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居多,已注意到伙伴的行为,幼儿之间对于角色的动作、言语等容易形成交叉的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

同伴之间的交谈随着同伴游戏机会的增加而增多,出现了伙伴间的交流语言

幼儿主题保持的时间比较短,易受外界影响改变自己的游戏目的,同一角色扮演可持续时间是5分钟左右

中班

幼儿的认知水平属于多重角色的象征,出现了很多互补性的角色或者三个角色的社会性角色扮演。

幼儿对替代物的逼真性的依赖降低,可以用也可以保护用玩具就可以做出想象的动作,可以对材料加以改造来构成一个新的替代物,并用语言和动作推动情节。

幼儿联合游戏居多,与同伴交往的意识强烈,根据角色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进行积极的社会互动。

同伴之间的语言沟通比较频繁,一边玩游戏一边沟通游戏的有趣事情,有时容易发生争论,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增多

幼儿游戏目的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根据个人活动经验预先计划游戏,幼儿可持续的时间是10分钟左右

大班

幼儿的认知水平属于社会关系系统的象征,出现了双重社会性角色扮演。

幼儿已不在乎替代物的形象是否逼真,甚至可以用语言来塑造想象的情境,用语言补充细节而不依赖实物

幼儿合作游戏居多,游戏中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计划组织,活动有分工,角色是互补的,结成的伙伴关系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对游戏有关的主题、情节、角色扮演等进行交流,在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和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自如转换,种种语言对合作性的角色游戏起了维系和支持作用。

幼儿游行目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可持续的时间可以高达30分钟左右

4.共同思考梳理:

(1)角色扮演:机能性角色 —— 互补性角色 —— 双重社会性角色

◆机能性角色——通过模仿对象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如:司机——方向盘的转动;交警——手臂的挥动;医生——注射器的使用。

◆互补性角色——指当幼儿扮演某个角色时,必须以另一个角色的存在为条件。如:妈妈——孩子;医生——病人;理发师——顾客;老师——幼儿。幼儿往往喜欢担任占主动地位的一方,另一方一般均由假想对象玩具娃娃担任。

◆多重社会性角色——在同一游戏中,一人担任多种角色,角色动作指向的角色。

(2)想象转换:依靠形象逼真的物体——降低依赖——不依赖实物

这种想象转换(替代物)是从最初的依赖于实物与假想物之间的相似性,到后来可以脱离实物进行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物品,还能一物多用。同一种物品在不同的游戏中可以充当不同的东西。如:在游戏中,一块积木可以成为卖面包、肥皂、饼干、枕头、砖头……

(3)社会互动: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独自游戏——指幼儿独自游戏,即使有其他人在场,也不与他们发生任何联系,而且幼儿之间从事着不同的游戏活动,发生时间大概在2岁到2岁半期间。就像小A和小B在游乐场一个玩滑梯一个玩海洋球一样,每个人玩的都是不一样的东西,而且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流。

◆平行游戏——指幼儿在一起从事相似的游戏,但是彼此之间没有社会互动,发生时间通常是2岁半到3岁左右。独自游戏时大家玩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平行游戏中幼儿玩的内容是一样或者相似的,他们的游戏内容、游戏方式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联合游戏——指幼儿在一起游戏,彼此的行为相互关联,但不相互合作。通常要到3岁半到4岁半发生。比如小A和小B长大一点后,一起搭积木的时候会因为材料进行语言的交流,但这种联合仅仅是同伴的交往,他们并没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游戏,这种社会互动还是比较低级的。

◆合作游戏——指幼儿的组群游戏活动,其突出特征在于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

(4)语言沟通:同伴间交际性语言——角色间交际性语言——两者转换自如

(戏里戏外)

(5)持续性:时间短,易受外界影响,5分钟——稳定性提高,预先计划,10分钟——明显提高,30分钟左右。

5.角色游戏支持策略

(1)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

(2)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3)以游戏材料为媒介进行指导

(4)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5)运用多种方式讲评

6.视频分析:小兔子乖乖(集体分析)

角色游戏:小兔子乖乖

观察要点

具体分析

相应案例

备注

角色扮演

互补性角色

小兔子与大灰狼


想象转换

对替代物的逼真性依赖降低

木板替代房门


社会互动

联合游戏,交往意识强烈

为推进游戏情节发展,积极互动


语言沟通

同伴间语言沟通频繁,角色间的交际性语言增多

讨论游戏的情节,发生小争论


持续时间

——

——


支持策略

1.关注幼儿角色扮演,增强幼儿角色意识

2.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

3.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二)科学探究游戏(补充)

1.科学探究游戏的概念:科学探究游戏立足“游戏精神”,遵循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身心特点,让幼儿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知初步的科学原理,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2.科学探究能力的4种关键经验:

(1)观察实验能力:是一种收集事实证据的能力。不论是直接收集感官所获得的资料,还是通过对事物变量的控制和改变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观察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获取事实证据。

(2)科学思考能力: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所必需的思维加工技能。其核心是实证思维,即基于事实证据形成合乎逻辑的结论。

(3)表达交流能力:是指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将形成的想法和探究的结果进行表征、论述,将科学过程和结论进行总结、传达、分享的过程。

(4)设计制作能力:严格地说,设计和制作能力是一种技术能力,而不是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科学和技术活动也不是截然分开,设计制作能力有探究的成分,但更强调的是通过设计和制作解决问题。个人理解为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运用材料、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读各年龄段4种关键经验:

(1)幼儿观察实验能力关键经验

幼儿观察实验能力关键经验

   

关键经验

  

发现事物明显的特征

认识苹果的颜色、形状等明显的外部特征

发现事物的外部特征

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

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西瓜的特征

观察现象的发生和事物的变化

观察糖放入水中的变化

在动作的尝试中进行探究

尝试让一张纸发出声音

关注动作产生的结果

意识到撕纸会让其发出声音

通过观察和触摸,使用简单工具收集信息

使用放大镜观察事物的细节

   

关键经验

  

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特征

有序地观察梧桐树的各个部分及特征

比较各个观察对象的不同和相同

观察各种各样的瓜(黄瓜、丝瓜、苦瓜),并能在观察瓜的同时发现这些瓜有相同的地方

运用简单的工具,收集更多细节性的信息

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物体的性质和用途

在“油和水”的实验中发现油的特性

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物体之间的联系

通过实验发现磁铁可以吸住某些东西

   

关键经验

  

学习观察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变化

对事物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

学习观察并记录小蝌蚪身体的变化

探寻观察对象的变化规律

在观察的基础上探寻种子发芽和水分的关系

在观察中逐渐发现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导小猫咪爪子上有肉垫,可以使它走起路来静悄悄,便于捕食老鼠

学习运用标准化的工具来收集信息

学习使用温度计和天平来收集信息

在成人帮助下,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家人的爱好进行调查

 

(2)幼儿科学思考能力关键经验

幼儿科学思考能力关键经验

   

关键经验

  

对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积极思考

观察苹果是联想到和以前吃过的不一样

根据教师的引导,尝试对观察结果提出问题

观察小兔子吃萝卜、思考小兔子还喜欢吃什么

   

关键经验

  

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根据玩风车的经验,猜测风车转动速度快慢的原因

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和概括,认识到事物的不同和相同

对各种水生动物的观察中,发现它们的不同,同时概括出它们都是水生动物

根据已经获得的资料进行推断、得出结论

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哪些物体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关键经验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的推论

据对大树的根系的了解,推论草的根系及作用

根据过去的经验或逻辑推断,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能根据过去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小“潜水艇”的沉浮变化

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通过实验操作验证自己对物体沉浮的猜想

 

(3)幼儿表达交流能力关键经验

幼儿表达交流能力关键经验

   

关键经验

  

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描述迎春花的颜色、花瓣、枝条等外部特征

用描述性的词汇对其观察经验进行讨论和分享

用湿的、冷的、白的来描述雪

提取已有经验来进行描述和比较并表达其观察经验

表达、交流周末去动物的所见所闻

运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

愿意对苹果的特征进行讲述

   

关键经验

  

概括描述发现的事实或事物特征

描述玩磁铁过程中的发现

概括性地描述一类事物的特征

对一堆有红色、绿色的苹果概括为:苹果的颜色不同

对现象进行直观、简单的解释

之花能开放是因为纸吸了水

运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并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

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河水污染现象

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将物体的沉浮状况用符号记录

   

关键经验

  

描述物体前后的变化

描述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用叙述性语言来传达信息、提出问题和提供解释

叙述斜面滚球的发现及遇到的问题

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更多的概括

知道自行车、汽车、飞机等都是交通工具

用准确、有效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科学活动中的做法、想法和发现

大胆表达自己观察岩石后的发现

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学习用图画表现种植园地中蚕豆的生长变化

在探究中学习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在沉浮的探究活动中与同伴合作,共同讨论实验方法

倾听、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观点

从别人的讲述中积累有关海洋动物的经验

 

(4)幼儿设计制作能力关键经验

幼儿设计制作能力关键经验

   

关键经验

  

探索结构性材料

探索雪花片、积木的玩法

尝试使用简单的工具

学习用推、按、拧等不同方法开手电筒

学习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

选择用不同的材料装饰小花瓶

   

关键经验

  

利用各种材料,有目的地建构

能够运用积木、瓶子、泡沫等材料进行建构

安全地使用简单工具

安全地使用剪刀制作小物品

学习制作简单的物品

学习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简易喷水壶

   

关键经验

  

按照程序进行制作

根据纸浆造纸的程序尝试制作纸张

正确、适当地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技术

使用小锤子、螺丝钉接合木板

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材料,运用多种物体进行建造和建构

运用多种材质的物品,通过剪、拼、钉、粘贴等方式组合,为娃娃制作房子

选择所需的工具、技术对已有的材料进行设计和操作

使用工具刀切割泡沫板

为制作的物品设计简单的外观造型

设计不倒翁的外观

4.科学探究游戏支持策略

(1)支持幼儿的想法,提供充足、多样的材料,以保证幼儿能反复观察、操作,获取丰富的科学经验。

(2)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其探究欲望。

(3)必要时对幼儿的观察技巧和实验操作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幼儿更好地收集信息。

(4)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讨论、表达的机会和时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交流,鼓励幼儿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5)对幼儿积极动脑思考进行鼓励和肯定,宽容对待幼儿错误的科学思考结果。

5.小组分析:纸棒立起来(视频)

科学探究游戏:纸棒立起来

观察要点

具体分析

相应案例

备注

观察实验能力




科学思考能力




表达交流能力




设计制作能力




学习品质




支持策略


(三)建构游戏

1.建构游戏的概念: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物体或游戏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活动,包括拼图、积木、积塑等。

2.建构游戏观察分析要点:材料选择、象征水平、建构技能、意志行为

建构游戏

要点

小班

中班

大班

材料选择

目性和简单性,材料的单一特征

能根据建构的物体特性来选择游戏材料,将形状与生活经验联系,考虑逼真性,但较为单一,刻板,限于形状的相似

根据主题快速选好材料,对材料尺寸、数量、形状等更加“挑剔”,反复尝试尺寸

象征水平

主客体部分:用自身动作声音表征:嘟嘟小汽车

“物-我关系”分化和“逼真性”要求的产生,力求各种象征物(如积木)逼真地表现被象征物不同的造型特点。

“人-我关系”分化及集体象征水平。注意建构物内部关系和建构物特性,逼真再现生活。展开戏剧游戏,协商合作。

建构技能

平铺、垒高和重复,拆拆搭,反复建构

堆高、架空,架空式堆高(大桥和城门),后期有了平衡和对称意识

技能组合应用,娴熟,模式装饰及再现装饰阶段,建构更加多样,通过辅助材料装饰,注意细节,根据新情节继续建构。

意志行为

无目的、无计划;主题不稳定,受外界影响

目的性较小班明确,简单的计划,能按照主题建构,但是主题较为单一,不会衍生出更为复杂的活动。

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能围绕一个主题长时间建构。

3.视频分析:素养大赛

(1)分析框架

 

(2)支持策略

A、游戏前:材料的提供

积木的种类   建构面积 模拟参照物的提供  辅助材料的提供

B、游戏中:引导性的介入

一是发现幼儿在搭建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比如某种形状的积木不够了)或者发现幼儿在改变和完善原来的搭建方法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总要倒塌),在幼儿一时难以着急解决而准备放弃时。

二是发现幼儿的建构行为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上,或有明显可改善与提高的空间。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和设置困难,以挑战幼儿的搭建方法,比如问一问“高速路上,汽车没油了怎么办”,“上高速要收费吗”,就能使幼儿提高作品的复杂度。

C、游戏后:元认知的提高

你搭了什么?    是如何搭的(用了哪些材料,材料的位置等)?

搭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你是如何解决的?    ……

还可以加入:学习品质、社会性合作等方面

(四)学习品质

《指南》对此问题也有一些描述:“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根据此描述,我们可以把《指南》所提到的学习品质分为几类:兴趣与好奇心;主动性;专注性;坚持性;想象和创造。

这一描述与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的高级顾问马里奥•希森女士所归纳的学习品质要素基本吻合。

马里奥•希森在总结美国多位研究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学习品质的框架,见下图:

 

马里奥•希森女士把这些要素进行了分析整理,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学习品质框架,使得一般教师更容易把握学习品质的内涵:学习品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内在的、无法观察到的情感/动机层面,表现为对学习的热情,包括兴趣、快乐、学习动机三种要素;另一个方面是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行动/行为层面,表现为在学习中的投入,具体包括了专注、坚持性、灵活性、自我调节四种要素。

 

例:合作能力的梳理

 

合作策略

单向--控制合作

合作中,幼儿通过命令指挥、威胁利诱策略企图改变对方的意愿和行为,或者使用主动搭讪、请求策略主动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实现合作的意图和目标。

双向—分享合作

作中,能考虑到合作双方,使用能够同时满足双方利益或者分工协作的策略达到合作的意图和目标。

合作水平

意向性合作

幼儿表现出明显的合作愿望和意向,但意图不明,目标不明确,没有具体的合作行为,幼儿之间仍是独立平行关系。

目标化合作

幼儿的语言交流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计划性,产生了明确的合作意图和统一的合作目标,并围绕合作目标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但组织性差。

适应性协同

合作双方具有了适应性相互反应,行为协调,体现出一定的序列性,语言交流明显具有针对性和 计划性;已经显示出初步的合作技能,能领会对方的意图,按照一定的程序去做,做到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组织化合作

幼儿之间相互配合,以集体目标为中心,明确分工,合作进程显示出一定的组织性。

三、游戏行为分析及阐述注意事项

1.视频观看(三遍)

(1)第一遍:浏览游戏全内容

(2)第二遍:关注细节,记录个别情节、对话、相关数据等

(3)第三遍:确定分析的点,重点观看相应情节内容

2.现场分析(60分钟)

(1)绘制分析框架(10分钟)

(2)具体分析(40分钟)

(3)熟悉讲稿,通读一遍(10分钟)

3.现场阐述:

(1)游戏视频的内容简单概述,无需详细复述,因为只有10分钟。

(2)在具体分析前,先阐明从哪几方面进行分析,再结合视频的具体细节,逐点进行分析。

(3)阐述教育支持策略,需要提炼。如:按游戏阶段——游戏前、中、后顺序;介入时机——及时支持、延时支持,提炼出关键字,分别赋予含义。

 

     


【打印本页】

联系地址:温州市府东路1028号 联系电话:0577-56961555

电子邮箱:lcqjyyjy@163.com 邮政编码:325000

版权所有 © 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

浙ICP备2024101137号

技术支持:

捷点科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