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温十九幼】《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要点梳理》 | ||||||||||||||||||||||||||||||||||||||||||||||||||||||||||||||||||||||||||||||||||||||||||||||||||||||||||||||||||||||||||||||||||||||||||||||||||||||||||||||||||||||||||||||||||||||||||||||||||||||||||||||||||||||||||||||||||||||||||||||||||||||||||||||||||||||||||||||||||||||||||||||||||
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要点梳理 随着多次不同层面的教研与培训,教师对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其概念、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理解与认识,也知道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有效观察和正确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老师们对每一类游戏观察的要点比较模糊,在实际观察过程中部分老师只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观察,而部分新教师则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因此观察的有效性和分析的科学性就大打折扣。因此,本次教研将结合上一次的培训内容,帮助教师对几类游戏的观察和分析的要点进行梳理,以便在日后的观察过程中能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与分析。 教研对象: 全体教师 教研内容: 一、自由表达 如果让你现场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对你而言有没有难度?目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小结:需要掌握幼儿各种能力发展的水平,需要梳理各类游戏观察与分析的要点,需要建立一个观察分析的支架,帮助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分析性的时候具有科学性,不至于盲目观察,模糊分析。 二、各类游戏观察与分析要点梳理 ——角色游戏、科学探究游戏、建构游戏 (一)角色游戏(回顾) 1.角色游戏的概念: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游戏。角色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 2.角色游戏中的5种关键行为: (1)角色扮演:角色转换、角色意识、角色分配与轮流。 (2)想象的转换:利用任何玩具、材料或动作口语的描述来代替真实的物体。 (3)社会互动:主要通过游戏主题或情节的变换而与同伴互动。(出现有成熟意识的互补游戏——有互动无对话——互补互惠的社会性游戏——有互动有对话) (4)语言沟通:与戏剧情境(角色)相关的交谈或对话。 (5)持续性:持续地扮演角色的时间。 (斯米兰斯基 社会性主题角色游戏量表中的指标) 3.解读各年龄段五种关键性行为的发展指标:
4.共同思考梳理: (1)角色扮演:机能性角色 —— 互补性角色 —— 双重社会性角色 ◆机能性角色——通过模仿对象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如:司机——方向盘的转动;交警——手臂的挥动;医生——注射器的使用。 ◆互补性角色——指当幼儿扮演某个角色时,必须以另一个角色的存在为条件。如:妈妈——孩子;医生——病人;理发师——顾客;老师——幼儿。幼儿往往喜欢担任占主动地位的一方,另一方一般均由假想对象玩具娃娃担任。 ◆多重社会性角色——在同一游戏中,一人担任多种角色,角色动作指向的角色。 (2)想象转换:依靠形象逼真的物体——降低依赖——不依赖实物 这种想象转换(替代物)是从最初的依赖于实物与假想物之间的相似性,到后来可以脱离实物进行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物品,还能一物多用。同一种物品在不同的游戏中可以充当不同的东西。如:在游戏中,一块积木可以成为卖面包、肥皂、饼干、枕头、砖头…… (3)社会互动: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独自游戏——指幼儿独自游戏,即使有其他人在场,也不与他们发生任何联系,而且幼儿之间从事着不同的游戏活动,发生时间大概在2岁到2岁半期间。就像小A和小B在游乐场一个玩滑梯一个玩海洋球一样,每个人玩的都是不一样的东西,而且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流。 ◆平行游戏——指幼儿在一起从事相似的游戏,但是彼此之间没有社会互动,发生时间通常是2岁半到3岁左右。独自游戏时大家玩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平行游戏中幼儿玩的内容是一样或者相似的,他们的游戏内容、游戏方式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联合游戏——指幼儿在一起游戏,彼此的行为相互关联,但不相互合作。通常要到3岁半到4岁半发生。比如小A和小B长大一点后,一起搭积木的时候会因为材料进行语言的交流,但这种联合仅仅是同伴的交往,他们并没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游戏,这种社会互动还是比较低级的。 ◆合作游戏——指幼儿的组群游戏活动,其突出特征在于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 (4)语言沟通:同伴间交际性语言——角色间交际性语言——两者转换自如 (戏里戏外) (5)持续性:时间短,易受外界影响,5分钟——稳定性提高,预先计划,10分钟——明显提高,30分钟左右。 5.角色游戏支持策略 (1)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 (2)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3)以游戏材料为媒介进行指导 (4)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5)运用多种方式讲评 6.视频分析:小兔子乖乖(集体分析)
(二)科学探究游戏(补充) 1.科学探究游戏的概念:科学探究游戏立足“游戏精神”,遵循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身心特点,让幼儿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知初步的科学原理,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2.科学探究能力的4种关键经验: (1)观察实验能力:是一种收集事实证据的能力。不论是直接收集感官所获得的资料,还是通过对事物变量的控制和改变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观察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获取事实证据。 (2)科学思考能力: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所必需的思维加工技能。其核心是实证思维,即基于事实证据形成合乎逻辑的结论。 (3)表达交流能力:是指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将形成的想法和探究的结果进行表征、论述,将科学过程和结论进行总结、传达、分享的过程。 (4)设计制作能力:严格地说,设计和制作能力是一种技术能力,而不是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科学和技术活动也不是截然分开,设计制作能力有探究的成分,但更强调的是通过设计和制作解决问题。个人理解为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运用材料、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读各年龄段4种关键经验: (1)幼儿观察实验能力关键经验
(2)幼儿科学思考能力关键经验
(3)幼儿表达交流能力关键经验
(4)幼儿设计制作能力关键经验
4.科学探究游戏支持策略 (1)支持幼儿的想法,提供充足、多样的材料,以保证幼儿能反复观察、操作,获取丰富的科学经验。 (2)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其探究欲望。 (3)必要时对幼儿的观察技巧和实验操作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幼儿更好地收集信息。 (4)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讨论、表达的机会和时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交流,鼓励幼儿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5)对幼儿积极动脑思考进行鼓励和肯定,宽容对待幼儿错误的科学思考结果。 5.小组分析:纸棒立起来(视频)
(三)建构游戏 1.建构游戏的概念: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物体或游戏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活动,包括拼图、积木、积塑等。 2.建构游戏观察分析要点:材料选择、象征水平、建构技能、意志行为
3.视频分析:素养大赛 (1)分析框架
(2)支持策略 A、游戏前:材料的提供 ◆积木的种类 ◆建构面积 ◆模拟参照物的提供 ◆辅助材料的提供 B、游戏中:引导性的介入 ◆一是发现幼儿在搭建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比如某种形状的积木不够了)或者发现幼儿在改变和完善原来的搭建方法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总要倒塌),在幼儿一时难以着急解决而准备放弃时。 ◆二是发现幼儿的建构行为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上,或有明显可改善与提高的空间。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和设置困难,以挑战幼儿的搭建方法,比如问一问“高速路上,汽车没油了怎么办”,“上高速要收费吗”,就能使幼儿提高作品的复杂度。 C、游戏后:元认知的提高 ◆你搭了什么? ◆是如何搭的(用了哪些材料,材料的位置等)? ◆搭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你是如何解决的? ◆…… 还可以加入:学习品质、社会性合作等方面 (四)学习品质 《指南》对此问题也有一些描述:“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根据此描述,我们可以把《指南》所提到的学习品质分为几类:兴趣与好奇心;主动性;专注性;坚持性;想象和创造。 这一描述与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的高级顾问马里奥•希森女士所归纳的学习品质要素基本吻合。 马里奥•希森在总结美国多位研究者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学习品质的框架,见下图:
马里奥•希森女士把这些要素进行了分析整理,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学习品质框架,使得一般教师更容易把握学习品质的内涵:学习品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内在的、无法观察到的情感/动机层面,表现为对学习的热情,包括兴趣、快乐、学习动机三种要素;另一个方面是外在的、可以观察到的行动/行为层面,表现为在学习中的投入,具体包括了专注、坚持性、灵活性、自我调节四种要素。
例:合作能力的梳理
三、游戏行为分析及阐述注意事项 1.视频观看(三遍) (1)第一遍:浏览游戏全内容 (2)第二遍:关注细节,记录个别情节、对话、相关数据等 (3)第三遍:确定分析的点,重点观看相应情节内容 2.现场分析(60分钟) (1)绘制分析框架(10分钟)
(3)熟悉讲稿,通读一遍(10分钟) 3.现场阐述: (1)游戏视频的内容简单概述,无需详细复述,因为只有10分钟。 (2)在具体分析前,先阐明从哪几方面进行分析,再结合视频的具体细节,逐点进行分析。 (3)阐述教育支持策略,需要提炼。如:按游戏阶段——游戏前、中、后顺序;介入时机——及时支持、延时支持,提炼出关键字,分别赋予含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