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大会初中分会场在我校举行 |
【温州市实验中学】多维交流,点亮科学教育新征程 |
11 月 16 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大会初中分会场在温州市实验中学集新校区举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负责人郝京华,温州市鹿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胜利等专家领导出席。此次分会场以推动初中科学教育创新发展为宗旨,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挖掘科学教育内涵,为其注入新活力。
课例实践:激发学生创新,展现课堂新态
温州市实验中学全微雷老师和谢阳杰老师带来精彩示范课程。全微雷老师的《光耀未来 —— 探索技术与工程的世界》以光通信为载体,突破科学、技术、工程关系,建立科技与社会联系。通过解剖光缆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科学理论向工程实践的转化。谢阳杰老师的《我为校庆添彩》以校庆为背景,引导学生设计校庆启动视频的互动触发程序,解决 “假互动” 问题,并针对校友反馈优化,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空间,呈现科创教育新样态。
在课例展示后,林雪敏、林美珠老师深入解析教学设计。林雪敏老师以全微雷老师的课为例,阐述学校技术工程实践教育课程设计理念——基于建构学科核心概念及跨学科概念为学习目标,让“探究 ”与“实践”协同的学习方式,设计激发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思维活动的学习任务等。并与参会人员分享了我校系列工程实践学习课程。林美珠老师从 AI 时代背景出发,围绕《我为校庆添彩》提出科创教育素养目标和实施策略,如聚焦真实劣构性问题的解决,充分利用生成时技术降低技术门槛,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状态中实现高效协作,根据科创项目重组基础课程,提供丰富的校本课程激活每个学生的创造因子等。两位教师的解析,展现了温州市实验中学在科学教育中的多学科深度探索。
区域探索:鹿城创新实践,培育科学人才
温州市鹿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胜利作题为《系统推动科学教育,厚植人才培育沃土》的区域报告。鹿城区作为温州教育 “排头兵”,鹿城秉持创新精神,率先出台区域科学教育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一是筑牢学校 “主阵地”,优化 “1 + 1 + X” 课程体系,推进 “白鹿少年科创院” 八大研究基地课程创新,让学生成为课程主角。二是拓展科学 “无边界”,一方面拓展校外场域打造全域科学 “新生态”,另一方面深化家校共育。家庭层面推进 “家庭实验室” 项目,成绩斐然。三是提升师资 “专业度”,引育并举,广拓资源,近三年引进教师、培养梯队、评选 “十佳” 科学教师,众多专家任科学副校长并深度参与学校科学教育。 鹿城科学教育 “加法” 实践成效显著。近年来,鹿城区先后获评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区、浙江省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全省“AI+机器人”未来英才培育试验基地等称号;10余项科学课程获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和精品案例;鹿城学子在科创类大赛获得全国级奖项123个。
学校实践:创新课堂模式,回归教育价值
温州市实验中学黄慧校长深入探讨了学校科学教育的价值回归,强调教育者应专注于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而非过分追求新概念和流行术语,尽管教育方法和理念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但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始终不变。学校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践行 “空间即课程” 原则,建设 Alt_Space 科创中心,将设施设备化为课程资源,支持学生科创学习。学校倡导师生共创课程,围绕人工智能打造创客教育课程体系,重新定义教师角色,助力学生从知识本位转向问题导向,培养探索未知能力。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彭来桂校长分享了“科学教育+”南浦样态。学校打破传统教育边界,以科学馆为依托,播撒科学种子,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在课程建设方面,钱学森大成智慧课程不断迭代,实现育人方式五大转变,构建无边界科学教育体系,涵盖学科协力、场景协作、家校社协同、资源协助课程。如第六届钱学森科创运动会融合科创与运动,科学类社团课程、家庭实验室、馆校合作等丰富了学生学习体验,钱学森科学精神课程塑造学生价值观。未来将深化小初衔接育人,培养创新人才。
专家引领:高瞻远瞩,革新科学教育模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负责人郝京华教授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的对两节课提出宝贵的建议,并进行《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一点建议——加强工程技术教育》主题讲座。郝教授以前瞻性的视野,介绍整个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基于双减背景提出科学教育加法,探讨大科学教育模式,解读工程技术素养的内涵、意义以及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和联系,展示工程技术课程实践模式,阐明工程技术教育对于发展孩子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的价值,建构义务阶段金字塔式的工程技术教育。郝教授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科技教育的发展献上沉甸甸的建议,她深度剖析了当前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倡导以“加法”思维推动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此次初中分会场的成功举办,为科学教育搭建了优质交流合作平台,彰显了温州地区科学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成果。展望未来,各地学校将继续深耕科学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奋勇前行,书写科学教育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