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尺课标引,心中有度教研行。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构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课堂环境,本学期温州市临江小学数学组暨郑淑数学名师工作室以“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着力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为主题分别于10月15日和11月16日进行课例研讨活动。
第一场:“聚焦几何素养,构建空间观念”
为了进一步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教学研讨,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我校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以“聚焦几何素养,构建空间观念”为主题于10月19日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课例展示
首先,钱奕如老师带来五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钱老师从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入手,以“面积变了吗?”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她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给学生提供两个锦囊。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自主探究。在格子图中学生体会面积单位的多少代表图形的面积,转化后能够更好地数面积。没有格子图的平行四边形更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充分参与公式的探究和推导过程,深度沟通了图形间的联系。学生在多次有层次的挑战活动中,深刻感受转化思想的价值,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增强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材解读
课后,姜佳妤老师以《聚焦度量本质,感悟转化策略》为题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了教材解读。她提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学习内容之一,也是面积相关内容的种子课。从单元整体来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三年级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一方面让学生运用转化、割补等思想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在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活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以及圆的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打下基础。姜老师认为教材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为主要内容,以活动操作体验为主要形式,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转化与沟通。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整个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渗透转化、割补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
专题讲座
紧接着,工作室主持人郑淑老师结合本次研讨主题,分享了《聚焦空间观念,发展核心素养》。郑老师从四个方面进行分享:1.空间观念的内涵及表现;2.空间观念在教材中的体现;3.空间观念在学业质量中的描述;4.空间观念在日常教学中的落地路径。对于怎样培养空间观念,她提出深度理解教材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前提,而全面把握学情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关键,观察想象操作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土壤。并强调在想象与操作环节中,一定要从具象到表象再到抽象。
第二场:“聚焦综合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为了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宽教师研究视角,提升教师专业素养。11月19日下午,我们以“聚焦综合实践,让核心素养精准落地”为主题,展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课例展示
陈舒舒老师执教的《确定起跑线》是一节融合了数学与体育的跨学科学习探究活动课。陈老师先借助400米跑道起点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公平吗?”在辩论中,引出400米和100米比赛起点和终点的对比图,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起跑线不同”“怎么确定起跑线”;紧接着陈老师引导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围绕活动任务交流,学生感受到在弯道部分产生了差异,进而利用弯道部分的周长差来表示相邻跑道起跑线之间的间隔;最后通过计算,发现相邻跑道起跑线之间的距离和跑道宽度之间的关系,最终解决设计起跑线的问题。
在课程的结尾,陈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和原理。让学生大胆猜测200米的起跑线在哪儿?同时提问学生:在800米、1500米进行长跑比赛时,是允许串跑道,你会选择在哪个跑道?学生不约而同选择第一圈跑道,因为周长最短。这样的拓展,让孩子们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教材解读及互动点评
课后,郑淑老师以《从“纸上明理”迈向“学科实践”》为题,从新课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的角度对“确定起跑线”进行了教材解读。她提出“确定起跑线”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本活动以确定起跑线为主题,综合数学与体育学科,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依托真实问题,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形成与发展核心素养。她抛出了三个思考:1.如何通过跨学科学习,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具实践性。2.如何优化课堂,降低计算,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3.如何把研究触角延伸到课堂以外,提高实践与应用的有效性?
同时,数学组成员围绕“实践活动”“核心素养”等关键词对陈老师的《确定起跑线》进行了积极的互动点评。大家一致认为陈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带领学生经历了观察、计算、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量感、运算能力、模型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
专题讲座
最后,陈舒舒老师结合课例与大家分享了讲座《数学——生活课堂探索》。陈老师提到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深入钻研教材:教师吃透教材,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既能为学生带来想象空间又能落到实际的课程体验。2.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3.创设教学情境: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将情境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强调实践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5.合理分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数学实践活动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6.注重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然后知困,研后知不足”,教研是一条通往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着眼课程标准,立足课堂教学,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思维生长点,一直是我们研究的方向和主题。愿我们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更多的发现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