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第十一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表
时间 | 2024年11月21日 | 地 点 | 双乐园区四楼会议室 |
内容 | 《儿童海报—让儿童的思维看得见》 | ||
参 加 人 员 |
全体教师
| ||
内 容 记 录 | 一、共知:什么是儿童海报? 1.儿童海报的定义 2.儿童海报的五个要点 二、对比:主题墙与儿童海报的区别 (一)主题墙的定义 (二)主题墙与儿童海报的区别 1.“教师的被动任务”转向“儿童的主动创作” 2.“环境创设的工具”转向“学习过程的呈现” 3.“教学逻辑的设计”转向“儿童立场的表达” (1)教师教学逻辑海报的主要特点 (2)教师如何支持儿童海报中“儿童立场的表达”? (3)儿童海报的科学呈现方式 三、碰撞:如何支持引导幼儿做出儿童海报? (一)儿童海报第一步:自由探索 (二)儿童海报第二步: 1.儿童围绕自主探索的个体表达(幼幼一对一倾听) 2.教师/有能力的同伴的“一对一倾听”(精炼、精确、精致化) 3.儿童——儿童的小组分享、集体交流 4.儿童个体/群体的精炼性、准确性、精致性表达 (三)儿童海报第三步:充分的自主记录、表征 (四)儿童海报的类型 1.海报类型:描述性儿童海报、反思性儿童海报 2.海报形式要素和深度学习的不同:“主题连环画”儿童海报、“思维地图”儿童海报 3.海报创意主体:个体海报、小组海报、集体海报 (五)如何设计儿童海报(概念+案例解读) 1.内容选择体现儿童视角,创作属于幼儿自己的内容 2.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 3.儿童海报的内容以“1+N”的形式进行设计 4.打破固有思维,多元方式呈现儿童海报 (六)儿童海报展现形式——思维小地图表现形式 四、策略:儿童海报推动儿童的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的实现策略 1.第一步:玩,即充分的自主游的游戏活动。 2.第二步:说,即围绕游戏过程中的分享活动。 3.第三步:记,即围绕游戏过程的表征记录。 4.展(演),即将自己游戏过程中有趣的儿童海报展览出来或表演游戏。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五次反思 1.第1次反思: (1)小班:老师与幼儿一起讨论用什么符号记录有趣的发现老师可以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提供符号示范,也可以请能干幼儿参与记录; (2)中大班:用绘画(表征)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直接经验。 2.第2次反思:向同伴、老师分享(包括交流对话过程)自己记录下来的故事或经验。 3.第3次反思: (1)老师把幼儿的语言用文字记录写下来,并且又念给他听。 (2)老师引导幼儿讨论与学习不同的表征方式。 4.第4次反思: 展览孩子们收纳存放的游戏故事,支持孩子在一日生活不同环节与故事的互动。 5.第5五次反思: 不间断地集体讨论分享孩子们的故事支持孩子自我纠错、自我完善。 五、实践:小、中、大班儿童海报设计 1.小班:《你好,小动物》 2.中班:《动物乐园》 3.大班:《我想知道的……》 | ||
记录 人员 | 郑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