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用心播种,静待花开——读《种子课3.0—对话深度学习》有感 周梦露

作者:杜丽丽 发布时间:2024.11.01 浏览量:

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种子课”是俞正强老师提出的一种范例,他对种子课的研究已经从“1.0”来到了“3.0”,通过读他的“种子课”系列书籍,让我对数学中的“种子课”有了深入的认识与思考。

一、对种子课的认识

俞正强老师给了种子课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把学生的“明白”改造成我们的“明白”,一种是用我们的“明白”改变学生的“空白”。 

什么叫种子课?本书没有明确的定义,而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书中指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在一个单元中,哪节课是这个单元里面不可或缺的一节课,便是具有种子力量的一节课。

二、体会“种子课”对达成深度学习的效用

(一)从数学认识到数学题目——以“字母表示数”为例

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对于学生而言,要经历三层次理解:第一层,确定的数用数字表示,不确定的数用字母表示;第二层,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第三层,两个对象有联系时,其中一个对象用字母式表示。有了第一和第二层次的理解,第三层次的实现更为顺畅在这节课上,俞老师带领学生从“确定的数”出发去理解“不确定的数”,知道“不确定的数”可以用字母表示……。从外显行为到内隐理解,学生的每一个活动都隐含着教师自觉的教学意图,一层一层、逐层深入,既深入知识的内在本质,又深入学生的理解深处,精耕细作,无微不至。

(二)从熟视无睹到惊诧有趣——以“面积的认识”为例

俞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一课时, 他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让学生先观察物体的表面与周长有什么不同,而是采用聊天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一个面,接着让学生“画”面,在活动过程中就衍生出“形”的问题,形产生在面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在不断地升华,说明学生学会了思考,在“画”面的过程中抓住了面的特点。用层层递进的方法理解“面积”的属性,面无轻重,无厚薄;这是“面”在“体”上的特征;“面”不论长短,是与“线”相区别的。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有所得,而且有所感,感到自信、快乐、学习的轻松。

(三)从技巧的“死”到方法的“活”——以“比的认识”为例

在生活经验中改造出数学知识。以《比的认识》为例,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也就是学生“明白”,如分数比。老师从学生的“明白”出发,让经验成为存在的思考对象,再利用概括表达、去伪存真的办法将概念分离出来。经验改造就是让知识学习深入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

三、“种子课”中反思数学教学

作为数学老师怎样才能给予学生生长的力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让种子课成为种子课

首先,应对数学学科面貌要有总体的把握,知道要在结构中把握某个知识的地位、作用及其内蕴的不同发展价值,帮助学生建构起学科的知识结构。其次,还需知道学生是如何学习这个知识的,表现为怎样的外在行为,又有怎样的内隐理解。

(二)为学生体会学习本真乐趣助力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真正在乎的应该是学生对数学本真乐趣的体验。唯有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学习中,见到数学的美、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学生才会动心用情,会为了数学的美,付出自己全身心的努力。教师要做的便是为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本真乐趣助力。

(三)把知识教“活”

在数学教学中,要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知识和技巧形成的过程,理解“理”与“法”的关系,建构起自己的认识结构,形成实际问题解决的一般模型,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以此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孩子是一颗种子,教师也要做一个生长力的教师,教师拥有生长力,孩子才有幸福感,当我们引导学生求真知,寻真理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向上生长的教师,所以我们要扎深根基,脚踏实地,分析自己的教育特色,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新理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