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提升教师对自主游戏材料投放的认知与理解水平,熟练掌握基于观察进行自主游戏材料支持的有效方法,我园围绕基于观察的自主游戏材料深入展开研讨,积极开展从“投放”到“支持”的园本教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分享,携手共同提高我园自主游戏质量。
一、复盘现状 问题导向
“什么场地投放了什么材料?”温六幼保教主任梁瑶瑶老师结合前期“自主游戏中教师投放材料现状调查研究”展开数据分析,采撷了教师们在投放材料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使教师更加关注并思考材料的投放与支持之间的联系。
紧接着,梁老师结合《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摘要展开细读研讨,强调了“玩具材料种类丰富、数量充足,并且以低结构材料为主,保证多名幼儿同时游戏的需要”的重要性。
二、聚焦材料 自主思考
“材料投放和材料支持一样吗?”教师们静心思考,在便签纸上写下了关键词:互动、引导、方式、发展适宜性……教研黑板上呈现出不同的思考内容。一名教师分析道:“材料投放更注重的是将材料提供给幼儿,让他们自由探索;而材料支持更强调教师在幼儿探索过程中的引导与帮助。”另一名教师则对“互动”进行解读:“材料投放可能更偏向于一次性或阶段性的行为,而材料支持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梁老师肯定并表扬了老师们对材料投放与材料支持的思考,并从“定义、时间节点、目的”三个角度出发,指明了“投放”与“支持”的区别,希望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通过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适时地调整、补充或引导幼儿使用材料,以促进游戏的深入发展和幼儿的学习成长。
三、思考策略 交流分享
随后,各园区的教师代表分享了自己班的自主游戏案例,针对捕捉到各种信息展开剖析,并提出了自己尝试的游戏中材料的投放与教师支持策略,为在场的每一位教师带来了启发。
户外自主游戏中,紫薇园周佳慧老师、文苑园潘安东妮老师分别以“自主与区域相结合”“游戏材料的增与减”为导向,分享了她们如何巧妙运用自然性策略,利用园内的自然环境,引导幼儿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与探索性的游戏。同时,他们也采用便携性策略,以增进幼幼间流动搬运时的团队协作能力。
室内自主游戏中,迎春园张诗卉老师、锦华城园区陈瑶瑶老师则根据“动态调整材料”“材料的变形与留白”角度,讲述了她们如何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幼儿多样化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创意与想象力。这让老师们意识到室内自主游戏同样能够成为孩子们展现自我、发展社会性的重要平台。
而一日生活游戏,嘉鸿园陈嘉琦老师聚焦于幼儿午睡后梳头的场景,思考了如何通过设置自我服务区和提供合适的材料来解决幼儿等待与拥挤的问题。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不仅解决了之前存在的问题,还激发了包括男孩子在内的所有孩子的参与兴趣和自信心,实现了自我服务的乐趣和技能的提升。
五位教师通过细致观察和倾听孩子的声音,满足孩子的需求并持续关注与引导她们生发更多样化的自主游戏。但观察背后也蕴藏了一些疑惑,如“自然材料在游戏后该如何处理”“游戏中教师是否将新材料玩法特性教授”“面对游戏中两种价值取向如何抉择”等。这些困惑成为本次教研活动下一个讨论环节的重要任务。
四、观点碰撞 思辨对话
每一个案例当中的困惑点,引发了教师们关于后续“材料的支持与投放”的不同理念的辩论点。大家热切讨论着,纷纷将所思所想记录在讨论纸上。随后各组代表轮流发表观点,结合教育学者理论展开思辨对话,其余教师纷纷为认可的观点投票。
思辨1:存放收纳VS回归自然
A组观点:对于一些具有教育意义或美学价值的自然材料,如特别的石头、树叶或种子,可以选择存放收纳。这不仅能作为教学工具,帮助幼儿学习自然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和探索欲。
B组观点:但对于大多数自然材料,尤其是那些易腐烂或对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的,如枯枝落叶、泥土等,让其回归自然是更生态友好的选择,它能减少对环境的负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结论:无论是选择存放收纳还是让其回归自然,都应基于对自然材料特性的了解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做出最适宜、最负责任的决策。
思辨2:搭建能力VS审美意识
AB组观点:一致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最佳实践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先给予丰富的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索,让幼儿在无拘束的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后,可适当引入指导,帮助他们用较少的材料完成作品,既保持创造性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结论:如此一来,既能满足幼儿对新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又能增强其自信心,促进艺术审美的初步形成,实现全面发展。
思辨3:及时止损VS继续探索
A组观点: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持续探索具有价值:高破损率本身即是一次宝贵的教育契机。它不仅提供了关于材料性质的真实反馈,还促使幼儿学习处理意外、适应变化以及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A组观点:但及时调整与止损也有必要:过度的损耗可能会消耗有限的教学资源,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不利于环保理念的灌输。
结论:在保障安全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适度的探索是必要的,这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要教会他们负责任地使用资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辨点:新材料要指导VS新材料不指导
A组观点:结合新材料的安全性,部分教师认为需要指导。而指导的必要性在于新材料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幼儿的游戏行为将止步不前,最终还要转化为求助教师,所以在初期便可以对新材料进行指导。
B组观点:但教师也应尊重幼儿自主探索的权利,新材料进行指导不利于促进幼儿的学习和游戏创新能力,我们应尊重个体,鼓励探索。
结论:综述,新材料是否需要指导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高低,观察其是否需要指导。
思辨点5:继续调整VS不再添加
A组:而是否调整自我服务游戏区以支持男孩的自我服务是一大困惑,部分教师认为男孩和女孩在兴趣和行为倾向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男孩在对特定的自我服务游戏中,兴趣度不高时便无需再调整。
B组:教育应当注重公平与个性化,调整自我服务游戏区能够为男孩提供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结论:我们还是应该坚持教育公平,尊重个体差异,确保每名幼儿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支持。
本次研训活动让教师们了解到,自主游戏材料如何从“投放”到“支持”。在接下来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将更加坚定,在观察的基础上继续有效为幼儿提供材料与支持,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园自主游戏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