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

绿(教学设计)

作者:周筱 发布时间:2024.01.04 浏览量:

第三单元

10.绿(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会读“叉、挤”,会写“瓶、叉、挥、挤

思维:理解“阳光、水、风是绿的”的内涵;试着仿写诗歌的1-3小节

审美:感受作者奇妙的想象;认识并找出从浅到深不同的绿色

文化: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独特的想象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想象,仿写诗歌的1-3小节

教学过程

单元主题:“把握诗歌脉络,我的诗集我做主”

·冰心《短诗三首》——收集短诗,记录在我的诗集中“短诗”类中

·艾青《绿》——收集颜色诗,记录在我的诗集“颜色”中

·叶塞宁《白桦》——收集植物诗,记录在我的诗集“植物”中

·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时候》——收集天气诗,记录在我的诗集“植物”中

本课是属于颜色类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初读感知

游戏导入:说到颜色,中国人自古偏爱绿。上课前,我们来玩飞花令,题目就取——绿。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待朝烟;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生(预设):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同学们的古诗词储备可真多,那你积累过和绿有关的现代诗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艾青的诗歌,诗名就叫——《绿》(出示课题)

1. 了解作者

艾青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他除了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画家。……

2. 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后,谈一谈你的感受

3. 字词交流

(1)认读

倒翻 拥挤 交叉

(2)写字

易写错:瓶 ——右半边的“瓦”竖提要向左斜,横折弯钩不能写成横斜钩,中间一点

结构错:挤 ——左窄右宽,左右同高

4. 交流读完后的感受

预设:一切都是绿色;生机勃勃;

版块二:研读二~四节,体会想象奇特

·第二小节:绿颜色拓展

主问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①有很多的绿

1.感悟颜色词

1)找出描写绿色的词语

你都找到哪些绿呢?

墨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

(板书:颜色美)

这么多的绿,你有什么感受?(丰富多彩的绿)请你来读一读(指名)

(2)品读绿色

   绿色由深到浅,由暗到亮,可真丰富啊,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

2.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1)只有这些绿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不只这些绿?(预设:从省略号可以看出)

2)你还知道哪些绿?(预设)

①宝石绿:事物+颜色也能成为颜色词

②黄绿:两个颜色词也能成为一种新颜色

3)写在作业本中

3. 感受颜色神奇

(1)这么多的绿,怪不得作者说——出示: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奇在哪儿?(绿颜色的种类非常多)

2)你有什么感受吗?出示:绿得( )

预设:绿得清新、绿得热闹……

(3)绿色说也说不尽,写也写不完,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小节。读出发现这无限绿意的惊喜吧。(齐读)

·第三、四小节:诗人独特感受的体会

1. 第三小节

1)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风 雨 水 阳光原本都不是绿的)请你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找出构诗特点

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①后三个字是一样的

②描写的顺序是从上到下的

③前三行都是动作+事物,最后一行是事物

④都是自然中的事物

短短一段诗歌,藏着这么多的奥秘,可真美啊(板书:结构美)

3)春天到了,你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吧,还有什么也是绿的?

预设:走的路是绿的  刷的墙是绿的  散的雾是绿的

      林间小径是绿的  墙壁是绿的  眼睛是绿的 山雾是绿的

4)开火车说

5)一草一木(动物 自然 山水)都是绿的,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春的气息吧。

2.第四小节

1)找一找近义词 ,谈谈发现

你能找到藏在这段中的近义词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预设: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词汇,体现了用词的丰富性

(2) 对比阅读,发现节奏美(删去:静静的)

前三句短,最后一句长,变换节奏有韵味(板书:节奏美)

(3) 大组朗读

一组一句合作朗读

板块三:积累拓展

1. 引导背诵前四小节

(1) 配乐朗读前四个自然段

(2) 挖空填

(3) 看图片填

2.拓展自然界的颜色,让学生思考自己填空说

一星:黄色的颜色诗填空

二星:自己想颜色填空

三星:自创一首颜色诗

3.将自己仿写的三段诗写在自己的诗集中。

板书设计

 

绿

            颜色美  结构美  节奏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绿”,从“找绿”“品绿”到“写绿”,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会作者最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然后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朗读生动有情感,在仿写阶段学生也能借助作者和老师提供的模板进行创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深挖的点不是很够,导致学生停留在比较基础的仿写阶段,深入思考的部分还不够,需要再思考如何深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