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涯,研无尽”,为深入探讨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以基于“关键问题”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研究,引领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素养导向,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11月28日,鹿城区小学数学新理念、新课程、新教学系列研讨活动暨“关键问题”图形与几何领域专题研讨会在温州市市府路小学举行。本次活动包含课例展示、专家点评及讲座分享三个环节,聚焦关键问题的落地,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指明了方向。
上午课例展示环节由温州市瓯江小学余智智老师和五(3)班的孩子们共同演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整节课余老师围绕“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用底×高来计算面积?”这两大关键问题,进行结构化教学。课堂节奏轻快,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象等环节,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课后,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师训员王炜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王老师首先肯定了余老师亲切松弛的教学状态以及精准捕捉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同时,王老师带领老师们从关键问题的提出以及关键环节的设计落实这两方面提出了更多的思考。王老师的点评凝练而富有深意,让在座的老师们对这节课有了更深的认识。
紧接着,王老师为老师们带来专题讲座《基于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王老师从“什么是空间观念”入手,从本体、教材、课例三方面做了深度、精彩又有趣的引领,详细阐述了“发展空间观念”的具体路径和策略。最后,王老师还勉励老师们要通过多维度、多方式学习来提高专业水平。
下午课例展示环节由温州市双屿小学杜琼老师和温州市林里小学周梦露老师和三(1)班的孩子们分别演绎《认识四边形》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两节连续课例。
第一节课杜老师以生为本,层层递进。以活动为载体,巧妙地设计了搭一搭、辨一辨、改一改,再经过多次对比,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揭示四边形的本质。整节课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四边形的特征,特别是对凹四边形的讨论学习,让学生对四边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建立更加全面的四边形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第二节课周老师通过情境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了引导、协助的作用。周老师精心安排了量一量、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测、验证、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等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索找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的过程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最后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体现教学的一致性。
课后,听课老师们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以及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这两节课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各抒己见,点评了课堂中的众多亮点,研课氛围热烈。与此同时,鹿城区教育研究院教研员杜丽丽老师也为授课老师的精彩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杜老师结合课例为老师们带来讲座《以连续课研究为例,谈关键问题下的教学设计》,杜老师从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三个方面带领老师们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如何基于“关键问题”去落实课堂教学。另外,杜老师指出教师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将空间观念与学生的空间知觉、空间想象等紧密结合起来,并引领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操作等自主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此次教研活动,既有课堂教学实践,又有专题交流学习,以新课标为教学之本,持之以恒做好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相融合。通过此次学习,老师们对新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领会了新课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相信每位老师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也为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供稿:温州市市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