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劳动课标,推进劳动教材的正常实施,构建我区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形成劳动学科积极主动的教研势,5月25日、26日鹿城区首届“白鹿杯”小学劳动团队赛课在温州白鹿外国语学校举行。
团队“赛”风采
本次活动共有鹿城区12支团队参赛,比赛以“传统工艺与手工制作”为主题,主要从“说项目、技能展示、磨课历程、现场答辩、团队技能”等五个环节展开。
市府路小学团队通过本次《风鸢图诗 制作风筝》项目实施,让学生了解了风筝的历史、结构、种类以及创意设计风筝;在设计中感受设计风筝带来的喜悦,制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在放风筝时中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感受了风筝带来的无穷乐趣!
城中学区团队围绕“制作小布袋”开展研磨,从“项目解读和设计”中巧研项目、妙说项目;在“学以致用”的“手艺传承师——缝香袋”和“布袋设计师——制布袋”两大板块中落实素养;在“展示”、“分享”、“竞赛”等多元的评价形式中以评促学,力求学评一致。
籀园小学从真实情景出发对“衣服破了我会补”这一项目进行设计,借助“儿歌、微课示范、教师示范”等多样抓手去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利用劳动手册驱动孩子们积极参与劳动,并现场展示了学生们完成的作品。
鞋都一小团队在打磨“传统玩具我制作”这一项目中从“明晰目标、环节优化、以评促学”等几方面进行了调整,通过任务激发学生真实劳动,并现场展示了“竹蜻蜓、华容道、七巧板”的制作。
藤桥学区、南浦小学、百里路小学以“折扇的设计与制作”项目为主题,几支团队从继承传统弘扬“折扇”文化出发,合理设计发挥创意;通过多维评价创新设计,促使劳动素养稳步提升。
建设小学、黄龙三小、城南小学、新田园小学、民办联盟几个团队围绕“巧手编织中国结”进行了团队展示,同一项目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实施亮点,但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学生们在过程中从乐于编织到乐于传承,并在过程中达成劳动素养提升,在一绕一拉中深入感知中国传统绳结技艺”!
教师“展”技艺
十二支队伍的的老师们根据各队选择的课题进行了现场技能展示,在短时间内将课题中的几项任务现场制作完成,不但演绎了鹿城劳动学科老师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能力,而且展示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研磨。
南浦小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中“折扇”的制作方法不够规范,通过查资料、反复实践等团队研磨,改进了教材中的“折扇”的示范图示;黄龙三小团队在编织“中国结”教学中,借助纸盒、铁质饼干盒等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辅助工具,不但方便于技能学习而且让孩子懂得劳动人民的智慧。
团队“说”感悟
“田园趣生活”团队(新田园小学):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参加了这次活动。在整个备赛和参赛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让我们体会颇深:一、比赛结果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备赛过程中每个队员的磨砺成长,在参赛过程中的学习吸收。二、团队合作,各司其职,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充分体现团队合作的作用。
“籀园”团队(籀园小学):回首磨课的经历,我们有迷茫,彷徨和纠结,万幸的是--我们是一个团队,在我们的团队里有语文老师,美术老师和英语老师,我们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互相学习、互相提醒、互相鼓励。我们对劳动教育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许的那样:“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作为劳动教育的引领者,参与者,我们将继续统整、探索、深学,更加深入理解五育并举和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所在。
“聚星”团队(建设小学):这次团队赛课中,我们沐砚聚星,"结绳记事",细磨教材,调整教具学具;琢磨学法,培养劳动素养;精磨导向,凸显有劳有育。做中学,创中学,师生共同成长,绳结的技艺从生疏到熟练,再到热爱。同时,把劳动的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里,期待它们在孩子们未来的人生路上随时生根发芽,绽放光彩!
现场“答”所思
现场答辩环节,抽签确定两队为答辩团队。双方根据对方展示的项目内容提出一问题,再由专家提出一问题,进行现场答辩,最后由专家点评。
合作“拼”技能
比赛的最后半天,12支队伍齐聚,利用提供的食材进行“包粽子”、“包饺子”现场技能展示,现场气氛紧张热烈。12支队伍的老师们合理分工,发挥各自所长。老师们包粽子技巧熟练,乐在其“粽”!包出的饺子或传统、或创新,每一个团队都想争做“饺饺”者!
专家“促”成长
小学劳动教研员颜望春老师对此次的比赛进行了总结,并做了《心有所向,行稳致远》的讲座,颜老师指出虽然这次比赛看似是“没有课”的团队赛,但每一个说项目的背后是好多次的课堂打磨,比赛成了一场有意义的劳动教研。
本次赛课活动对每一位参赛选手来说都是一次历练,一次成长,对教师专业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加强了各学校教师的劳动专业素养,引发老师们探索不同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心有所向,行稳致远,鹿城小学劳动学科的教师们定会以此为契机,不断探索更高效的课堂,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