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总结

薛文雅 工作室第2学年研修总结

作者:叶托 发布时间:2023.06.20 浏览量:

夏木阴阴,六月已至,转眼就到了工作室结业的日子。回望2021年的六月到2023年的六月这整整两年的学习经历,宛若电影般一帧帧地展现在眼前。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趟学习旅程,我还是想用“感恩”这个词,感恩遇见叶托老师这样用心至真的领路人,和一群认真可爱的正能量小伙伴。这一路,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向上生长的力量。

一、专业引领,提升语文教学

在加入工作室之前,虽已工作了好几年,但我常常觉得自己的语文教学是原地踏步,没多少长进的。一个契机下,有幸加入了叶托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参加了一场场或大或小的语文教研活动,我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着,对语文素养课堂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为导师,叶老师多次亲上阵,为我们做专业上的引领,展示了好几节精彩的课例,如《四季之美》《田忌赛马》《宝葫芦的秘密》,看到她对教材的独到解读以及在课堂上的自如,真是钦佩不已。犹记得她执教《四季之美》的第二课时,组织学生开展了联读活动,比较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与安武林的《春夏秋冬》,探究二者在文章结构、选材、描写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异同点,让我印象深刻,我也真切地感知到了“联读”的教学理念及其美妙之处。每次听叶老师的课,都能感受到课堂是有发现、有思辨的,学生的学习视域是很宽广的。《田忌赛马》教学中,叶老师抛出的关于“谁是这次赛马的赢家”这个问题,学生在讨论中碰撞着思维的火花。最近的《宝葫芦的秘密》一课,叶老师借助学习伙伴和曲线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发现编故事的秘诀,学生在比较与发现中,学到了把故事讲具体的方法,十分扎实有效。其实,叶老师不仅带领她课堂里的学生不断地思考,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也带着我们每个学员积极思考语文教学,探索语文课堂的更多可能。

除了观摩叶老师的精彩课堂外,我们还常常聆听许多优秀老师的讲座分享和课例展示。吴秀娟老师关于“任务驱动下的整本书阅读创新路径”的讲座,分享了四年级走进神话传说的项目化学习,以“如何创作一台神话皮影戏”为驱动性问题,将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和创作皮影戏结合了起来,学生不单单只是读神话,还经历了剧本的创作、皮影戏的制作演绎等过程,新颖有趣。温州市优质课评比中,夏苗苗老师执教的二上革命题材课文《朱德的扁担》,创设“走进革命文物故事”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理解难懂词,抓住“五十里路”“山高路陡”等关键词深入感受红军战士的品质,这篇看起来有些枯燥的课文,在夏老师的课堂中,孩子们学得轻松而且扎实。在温州市小学语文新课标“素养课堂”教研活动中,单志明老师的《挑山工》,从认识挑山工的“像”,到体会挑山工的“慢”,再到破解挑山工的“快”,最后领悟挑山工的“劲”,四大板块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感悟了“挑山工”精神,整节课令人回味无穷。

二、潜心读书,推动学生阅读

欲要教好书,先做读书人。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是乐于阅读的人,叶老师便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她也常常告诉我们应该挤出时间来读读书。年末的时候,她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大家分享自己的年度书单,还会附带上自己的书评或读书感想,看了她的书单,我也会想着去读一读那些书,或许这就是叶老师带给我们的阅读影响力吧。在以往的工作室活动中,我们也组织了好多次的阅读分享会,有《阅读教学教什么》这种教学专业类的书籍,也有其他优质书籍的分享交流,每次的阅读活动,我们都能品赏到书籍的芬芳,也更加愿意抽时间去静下心来阅读了。身为一线教师,平日的工作自然很是繁忙,但完全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沉浸式地进入阅读的世界,现在的我正在积极地践行着。

老师要做读书人,更要推动学生也成为读书人。对于阅读课,之前我了解的不多,平常也只是在班级里上上“快乐读书吧”的内容,很少有组织地去上其他课外书籍的阅读课。得益于每学期工作室定期开展的阅读课研讨活动,我对阅读课的三种常见形式,即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以及如何去设计教学、组织交流,了解得更加清楚明白了。曾经叶老师和工作室伙伴帮助我一起打磨了《佐贺的超级阿嬷》导读课,我这个阅读课小白,才终于有些入了门。从这之后,我也会有意识地在班级里开展一些阅读活动,和学生一起聊书,有时会聊同一本书,有时则是让学生各自分享自己近期阅读的好书。渐渐地,我发现学生还是非常乐于去分享阅读感受的,在此起彼伏的交流声中,他们对书的兴趣也很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成为阅读推广人。

为了有效整合课内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我还借助《1+X联读》书,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多篇文章的联读。我们工作室也开展过许多次联读主题的教研活动,从中我也学到了如何有效地设计联读活动,更好地提升课堂质量。虽然我们班级使用这套书还只有近两年时间,但它的的确确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训练他们的阅读思维力。

三、同伴互学,促进彼此成长

我依然记得,在前年的工作室开班仪式上,叶老师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团队的力量、同伴的互助,对个人的专业发展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工作室这个大集体中,只要有小伙伴要上课,叶老师都会召集大家一起听课磨课,或是帮忙寻找素材制作课件。我们常常围圈而坐,就某一节课轮流发表各自的想法,开展充分的讨论,精心打磨教学设计,这样倾众人之力去研磨一堂课,无论是对于上课者来说,还是听课者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工作室的这种磨课氛围,既温暖又有效。就像叶老师说的,虽然在交流中大家会提出不一样的想法,但只有经历这样的研讨与碰撞的过程,我们才会知道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去设计,各板块学习活动的意图是什么。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应该是前段时间陪着小伙伴张新新老师一起研讨《俗世奇人》分享课。张新新老师的这节课,主要设计了“天津码头达人秀”颁奖、探究“写人秘诀”、品味“天津方言”这几个学习活动。当时最令我俩犯难的是探究“写人秘诀”这个板块,在对书中“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的感受上,课上落实得是比较好的,但在感受“侧面描写”这个技巧时,总是有些不如意,因此我们针对这个环节开展了多次探讨,将教案一改再改。本环节最早的设计是借助曹小三对刷子李的心理变化曲线图,来引导学生画一画另外三组人物的心情变化图——黄老板对蔡二少爷,海张五对泥人张,荣禄老爷对燕子李三。但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发现对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而且侧面描写也不一定局限地体现在心情的变化上。于是,经过思考与探究,我们做了调整,设计了两步走的支架来引导学生感受“侧面描写”:第一步是比一比《刷子李》和《张大力》中的语段,发现异同,通过这一步学生能感知到“侧面描写”的两种类型,刷子李和曹小三是“巧借他人感受”来进行侧面描写,而张大力和众人则是“巧用对比”的侧面描写;第二步是选一选,出示书中其他几组人物,如冷脸和其他观众、蔡二少爷和黄老板、一阵风和小老头、燕子李三和总督大人、华大夫和侦探,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分别归置到“巧借他人感受”或“巧用对比”这两栏里。在这一次协助小伙伴一起磨课的经历中,虽然有遇到一些教学设计上的困难,但整个过程参与下来,我发觉自己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我想,这或许就是同伴的意义吧。

 

感恩这场相遇,让我们一路生长,彼此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两年的工作室学习时光,随着忙碌的生活匆匆而去了,结业的日子虽近在眼前,但学习的步履不会就此停歇。愿我们都不负遇见,继续前行,未来可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