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
周晓林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研修总结 |
2021年我有幸和“周晓林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起研修学习。充实的研修活动,不知不觉中已经两年过去了,我们忙碌着、学习着、收获着并迅速成长着,虽然过程中会很辛苦,但到最后我们发现都是值得的。回顾与工作室成员共同学习的成长历程,我倍感这个团队的魅力:开阔的视野,全新的思路,可谓收获颇丰。我们在过程中彼此相互学习又相互竞争,在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不断提升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总结我的研修活动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
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成员精诚团结在负责人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工作室学习对新的课程标准有长足的认识,从开始的粗浅阅读到现在的熟悉掌握,相较于身边的其他教师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优势。我们以个人自修和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将“以学为中心”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为了能在名师工作室培训中尽快成长,我在平时注重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并开始有计划的进行单元整合设计,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具有时效性、整体性。注重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对知识的探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其次是对学校资源,学生资源及周围环境资源学会综合运用,学会更好的发现和运用教学资源,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对我个人改变比较大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生疑”。自己在教学中多了些反思,我们很多时候考虑问题的时候都是说学生的多,很少能够从自身出发,多问问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哪些还需要改进等等。不管是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和老师都要学会多思考、多提问、多反思。如此循环,更好的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甚至一些学习习惯等问题。晋代学者张载曾说过这样一句读书名言“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解惑的过程。
二、与书本对话,沉淀我们的思想
周老师要求我们多看书,在周老师和其他学员的影响下,我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两年来我认真的阅读了《好课多磨》、《好课燎原》、《关键问题:一节课里的种子》、《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教学研究》、《跨越断层,走出误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种子课》……等等的好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多,深深的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以及读书的重要性,特别是《好课燎原》一书让我感受颇深,于是也写了一篇读书心得《让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角》,并发表在我们工作室的公众号上。在我们工作室的公众号上,内容有教学案例、学习体会、读书心得、教学理论研究等等,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都是我们成员的教学与学习成果,使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感受,也是我们“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的过程。相信通过全体成员的努力,这里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更加有质量、有深度、有思想的教育教学论坛。同时,我也与赵静一起撰写了一个课题,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能不能获奖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愿意去尝试了。
三、扎根常态课堂,指导教学实践
除了理论学习外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组织听名师的指导教学课,然后大家谈自己听课学习心得。也有我们工作室里的教师的研究课,还有就是以试课和说课的形式展示。期间我也上了一节研讨课《搭配》,在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学到了很多。我们名师工作室的每位教师的优质课都让人耳目一新的:各位老师的展示课有的导入自然,信手拈来,凸显扎实的教学功底;有的对课本内容别具一格的分析,使我明白了“教无定法”的道理;有的老师巧妙利用手中的教学资源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的老师充满激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每一次的活动都让我经历一次洗礼,每一次活动都给我新的思想、新的启发。在工作室的一路走来,我过的充实而精彩。在工作室的近两年时间,我除了学习到很多教学技能,还收获了自信。
四、与自己对话,思考成长的方向。
有机会参加工作室是我的幸运,来到这里,才发现这里是一个思想的殿堂,才发现自己学得太少,读得太少,写得太少,反思的太少,才发现有太多阅读的理由和冲动。通过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思,我发现想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信只要始终做个有心人,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研修中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