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 |
叶琳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研修总结 |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长情的陪伴,是育人过程中,心弦的拨动、思想的碰撞,是有温度的,有光亮的教育情怀。2021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首届鹿城区中小学班主任骨干研修班,并分到叶琳老师小组。更有缘在当年的9月份加入了叶琳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启了为期两年的班主任专业学习。叶琳老师用她那温柔而坚定的品质带领我们这群学员在班主任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并让我收获了很多智慧和力量。
一、在专家引领下紧随前沿
班主任工作要紧随时政,把握前沿信息。只有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明确了,行动才有方向。在叶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室学习,总能和班主任工作的专家们近距离接触,随时聆听他们的分析讲解,分享他们的智慧。
曾蓉蓉老师的专题讲座《班会课的预设与生成》干货满满。“选点很重要。”曾老师开口第一句话,马上引起了所有老师的共鸣。曾老师强调,主题班会课不能纯粹性技巧指导,各个环节要融入思想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让班主任们能更透彻地了解班会课,曾老师还分享了一个个真实的案例,细致阐述了不同的老师们在班会课上的教育智慧,提供了许多实操性极强的金点子。这些案例无一不说明了班会课上课堂生成的重要性,课堂中的“意外”往往能够引领价值导向,成为课堂一大亮点。
2022年9月27日下午,温州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教科研名师网络工作室主持人张作仁教授莅临叶琳名班主任工作室,就《教师如何做论文》作教科研论文撰写专题讲座。张教授表示:“研究,就是一种状态。”他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抛出话题,提醒老师持续关注自己的教学研究,积极思考,并在专业成长路上运用定期复盘策略——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如何做更好? 教师的学习是经验学习,一线教师不缺理念,而是不理解理念。张教授以具体案例为支点,撬开专业成长的良方。学校应搭建校本研修平台,让身边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有效的、创意的做法,立足课堂,做真研究,以教师自己的实践,解决自己的真实问题。 教师做研究,是一种工作状态,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是为了追求高品质的教育教学生活。真研究,才有真幸福,有效的研究能得到更多的认同,从而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2022年10月21日上午,鹿城区叶琳名班主任工作室、沈琼名师工作室,携手蒲鞋市小学班主任工作站与音乐工作站,联合开展班级情景剧创编培训活动。 情景剧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情景剧,对于班主任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如日常的晨会表演、教学中的情景表演等等。那么,如何高效、高质量地进行情景剧的创编与表演指导,相信也是很多老师们面临的困惑之一。本次活动,我们特地邀请了温州市鹿城区文化馆副馆长夏千老师,来为大家进行指导与解惑。
2023年1月9日,我们有幸聆听了王晓君老师《班级阅读圈,共读共成长》的主题。她从“班级阅读圈:共读共成长——班级管理之‘阅读教室’打造策略”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等角度阐述了自己如何创设阅读教室,不断引发在座班主任的的倾佩和深思。一本本精致的小小的便利贴、一册册精心制作的共读手记、一篇篇富有童趣的生日诗、一场场富有意义的电影课程……无不呈现王老师的教育智慧和对学生的爱。之后,王老师以钱理群教授的“每一个地方都可以营造一个精神的小气候,这样的小气候多了,大气候也可得以改善!”为本次活动作结。
4月20日,导师叶琳老师以《班会课的内核和支架》为题作了专题讲座。首先叶琳老师针对每一堂课的逻辑设计、核心价值、支架搭建等方面进行了精准的点评,并给出了中肯的改进意见。然后从“班会课再修炼”为切入点,指出班会课的设计要紧扣“主题、内容、形式”三方面,板块设计要层层递进,知情意行应贯穿始终。叶老师特别强调:“内核”是主题班会课必须紧密围绕的核心和灵魂,班会课的内容、呈现方式、活动设计及具体实施环节,都是从这个价值内核中生长出来的。最后,叶老师为给参与培训的老师现场出题,让大家设计一节班会课,提炼班会课的价值内核。此次培训让老师们对班会课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班级管理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班主任老师唯有重视班会课这个能让学生成长加油的德育阵地,才成让春风化雨养德行,润物无声渐育人。
二、在实践操练中加强能力
为提升参赛班主任班会设计能力,叶琳老师带领工作室成员多次开展班会优质课的磨课研讨活动。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
针对班会优质课比赛特点,叶琳老师做专题讲座《三扣问五场景:班会优质课再修炼》。叶老师提出优质课再修炼的三叩问,一扣主题,基于学生实际,选择有新鲜感的切入点,做到小切口大价值;二扣内容,从三维目标出发,板块设计层层递进,逻辑主线清晰,活动设计注重体验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三扣形式,实现精炼、完整,美观。活动第二板块是说课研讨。由参赛的六位老师进行15分钟说课展示,并提出困惑之处,参会老师依次提出建议和意见。六节班会课,充分展示了参赛选手的教学智慧与教学魅力,每位老师都呈现出了自己的风格,异彩纷呈。第三板块,叶琳老师对六位教师的班会课分别做了精彩的点评和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研讨期间,工作室的老师们也认真做笔记,专心听评课,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获得了新的启迪和收获,为后续的比赛做足了准备。
此外,工作室还组织了两次班会课试课。马劼红老师紧紧围绕流感季的必备物——口罩展开试课内容,以口罩佩戴星、口罩保管星、口罩处理星为支点,介绍了口罩的佩戴、保管和处理注意要点,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口罩。安蕾老师紧抓高段学生目标不明的现实问题进行试课,环节设计层层深入,以科学成熟的“SMART”方法为指导,借助“梦想见证人”这一新颖的形式,循环巩固教学点,使得教学更有深度。肖老师紧扣红色教育的主题,根据低段学生的特性,在课堂中选择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有梯度地开展知、情、意、行的课堂环节,充分体现德育的价值。潘婷老师的课堂抓住了“浙风十里”这一教育热点,并以“双减”为教学背景,结合班级实况开展此次试课,试课过程中,让学生随学随练,时刻注意音量的大小,让课堂具有较高的时效性。
三、在阅读反思中沉淀自我
阅读,总能带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带班过程中,遇到困惑,总喜欢翻看书籍,从中总能找到答案。工作室的学习不仅注重实践操练,同样也关注学员的素养沉淀。叶琳老师先后组织了四五次的阅读分享活动。胡晓雪老师分享的《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潘雨婷老师分享的《教师的沟通力》、《一线带班》,林晨星老师带来的《孤独症孩子希望你知道的十件事》,肖丽丽老师带来的《感谢那些“折磨”我的学生》,都给我们带来了很深的感触。
的确,我们总是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书中找到人生命题的答案。范群老师的《班主任要善做“心灵捕手”》,中说道:对于“问题”学生,班主任要试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捕获”他们内心最强烈的痛苦和希冀,站在他们的立场多思考,尊重、理解他们,并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教育他们,这样才能成为孩子的“心灵捕手”。每每读到此,总能给我很大的启发,告诉自己要用最温情的方式去处理孩子最头疼的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包容他们的过失,理解他们的情感,这样就能成为他们最佳的“心灵捕手”。
董卿说:“我始终相信,读过的书不会白读,它会在未来的某一个场合帮我表现得更出色!”愿“书香磨砺初心,阅读浸润生命”,在阅读中,我们都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相遇名师,牵手一份梦想,相约团队,欣赏一路风景。在工作室的一次次学习活动中,我深感教育是一场教师的自我修行之旅。在这段旅途中,我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才能成为照亮学生的那盏明灯。感恩遇见叶琳老师,遇见工作室的所有伙伴们。愿我们勠力同心、不负韶华、不负梦想,继续砥砺前行在美好教育的筑梦路上,去邂逅教育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