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
周晓林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学习心得 |
12月14日至12月16日,在周晓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浙江师范大学和金师附小参观学习。本以为这次培训是4个专家讲座,每个讲座时长2个半小时,两天听下来应该会很累。实际上,每个讲座的内容都是那么符合我们的学习需求,在听的时候经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与优秀的老师们一起学习和交流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第一场讲座是朱德江老师的《素养导向的“深度学习”》,朱老师从新课标引入,分析了新课标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让我们理解素养导向的数学教育和数学教育的育人价值。在提到核心素养“三会”时,朱老师强调“现实世界”非常重要,素养是在做人和做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深度学习是落实素养导向教学的教改关键,一定要设计好学习任务,让学生不断表达、不断交流才能有深度学习。教会的“会”与学会的“会”是不同的,数学课一定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朱老师认为一个老师最大的本领是让学生喜欢自己的数学课,每一节数学课上了和没上是有区别的,要想方设法找真实的情境和真实的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朱老师就是用十年时间做一件事,他将自己的教学生涯分成了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想课、上课和写课,第二个十年研究数学学习到底要学什么?第三个十年研究怎么学?从他身上,我感受到坚持钻研的力量。
第二场讲座是邱月亮老师的《小学数学中的一致性及教学》,邱老师从数的概念的一致性、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度量的一致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和整合教学的思考这五个方面讲述。数是应需而生,都是计量(数)单位个数的反映,在数的大小比较上具有相同的算理。整数、分数、小数的加减,本质上都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加减。度量与数数的初级阶段相同,本质都是计量单位个数的比较。很多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化归思想、类比思想都是贯穿于小学数学的整个学习,需要一个长期渗透的过程。邱老师强调要有整体视角审视小学数学教学,站在源头,望到尽头,让小学数学学习为今后的中学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场讲座是郎建胜老师的《从数学质量监测看数学教学》,郎老师重点讲了数学能力的四个水平:“机械识记”水平、“初步理解”水平、“迁移”水平和“创造性”水平。他结合具体题目分析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给出的选择情况,提出知识之间最普遍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排除无关信息的能力很重要。估算不是计算方法的训练,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好的思维方式是既善于在宏观上把握,也善于在微观上分析。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对学生做微观上的提醒,其实也要多给学生宏观的视角看问题。郎老师给了我们很多的教学启示:“联系生活”应切实落到实处;展开过程是促进理解的必由之路;直观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思维方法;熟真的不一定能生巧。
培训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中国名校金师附小,见到了熟悉的俞正强老师。虽然之前我看过俞老师的书、也听过很多场他的讲座,但是每次都能有不一样的启发和收获。俞老师强调每个孩子都很珍贵,我们应该把孩子放在共生场里,让孩子活在希望之中。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困惑,俞老师提出数学不是没事找事,是要解决真实问题。真实发生的,解决这个问题才有意义。一步计算时,不需要画,可以用运算义解决。在两、三步计算的时候可以画,通过画图理出事的先后。运算要找事,属性要找物,这个世界的主角是事和物。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这条路上,我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想紧随着优秀的同伴们往前走,期待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