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至12月1日,由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区第二届初中英语“大单元教学”校本教研主题研修成果展示评比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大单元教学”校本教研主题研修的策划与实施,意在从校本教研的视角,推动主题研修走深走实,赋能学校教学提质增效,进一步促进新课标落地。在为期两周的活动中,共有20支队伍参与,以录播和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本研修活动阐述、教学评价阐述和课堂教学展示三个环节的评比。各校教师展示集体智慧并各抒己见,共话成长,探索实践,精彩纷呈的演绎,为初冬带来了收获的暖意。
温州市第二中学(滨江校区)
温州市第二中学(滨江校区)的大单元校本研修过程历时近两个月。以“运用表现性评价任务促进大单元‘教学评’一致性”为主题,教研组组织多次研讨活动。由个人到团队,由点及面,全方位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探究与实践。
首先,全组共学课标中对单元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设计的方法。其次,陈蔷蔷老师向大家详细阐述了表现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带领大家共同研讨评价目标及与目标契合的表现性任务的设计。通过共同设计课时的脚手架与评价量规,对课堂核心任务进行分析和修改。最后,全组教师经过多次磨课,不断改进任务设计和评价量表,并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使任务的设计和衔接更加清晰,评价量表的设置与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地结合。
校本研修展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陈蔷蔷老师阐述了表现性评价的教研主题实施过程; 郑若群老师介绍了大单元的概念、目标和课时安排,以及展示课的设计和评价设计;南奕宇老师进行了七年级上册模块九阅读课的展示,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将表现性评价这一主题落到实处。
通过本次校本研修活动,全组教师加深了对英语大单元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借此,相信定能助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温州市第三十中学
温州市第三十中学进行“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教学”的大单元校本教研展示,从三个部分徐徐展开。首先,陈碧老师介绍了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教研行动和反思。接着,陈黄锁老师阐述了八上第九模块Population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最后,滕茗芹老师展示了一节阅读课。通过校本教研的方式,教研团队深入开展新课标学习、教材语篇研读、课堂教学实践及研讨等行动,对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教学展开了具体研究。
通过教研,团队一致认为教师应仔细学习新课标,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同时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和实施。通过这次教研,团队加强了对新课标的研读,并对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教学行动提炼到了一些方法路径和策略,希望能对学校今后英语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温州市教研院附校教育集团(学院路分校)
温州市教研院附校教育集团(学院路分校)团队认为,对理论认识的深度即课堂能到达的广度,因而始终坚持用教学理论引领团队。在教研活动的第一阶段,团队深入学习理论,阅读论文文献,并做好学习日志,并邀请了特级教师李冬梅老师莅临指导。活动的第二阶段,是让理论结合真实课堂。团队在理论上指导真实课堂,进行磨课—讨论—修改。好课锋从“磨课”出,精彩源自“苦练”来。对于教师来说,每一次研课,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磨课,都是一份收获。温州市名师杨凡虹老师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助力团队成长。第三阶段,实践总结范式。团队不断反思,并总结教研范式。首先,在组内进行常态教研。利用每周一次组内教研,结合年级特点,提前规划选教研主题。让教学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素养。其次,在校级层面定期教研。每次教研围绕特定主题,深化学习。根据年级教研内容,纵向形成系统化资料。并将教研过程留存照片、资料,固化成果。
温州市第二中学(海坛校区)
温州市第二中学(海坛校区)英语组的展示主题为“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两月间,组内历经六次磨课,十次易稿,经历了主题梳理、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三个阶段。
在主题梳理阶段,依据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实际,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策略,将产出导向法定为本次教研的主题,并以此为理论指导,解决教学中学用分离的现象。
在理论探索阶段,通过微团队和微任务,以点支面,带领全组研读理论,绘制出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施路径,并尝试教学设计,进行先导研究。
在实践研究阶段,以八上M12为教学单位,设计并实施POA的教学方案。从初步尝试到优化设计再到创新实践,通过听说课和阅读课的课例研磨,解决了“学用分离”的问题。在促成环节增加“选择教材”这一关键步骤,并通过“一破”--突破教材限制、“二链”--链接真实生活、“三创”--创建学用阶梯,将产出导向法的教学路径整合成了适用于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三环一体”实践范式,实现了学用结合。
在本次教研过程中,组内教师们体会到“活用理论,重构范式”的重要性。在运用理论指导教学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根据教学实际,构建适用于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范式。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春晖校区)
基于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春晖校区)英语课堂的实际情况,陈芸、邹佳伶和唐若若三位老师聚焦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以“一链·二研·三环”为教研实施路径,以九上第十一模块photos教学为载体,努力探索教师可操作的单元整体教学路径。
所谓“一链”是指围绕主题意义探究,设计研究链,串联研究过程。“二研”指围绕主题意义探究,一研大单元设计,二研磨课过程。“三阶”言明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研策划,走近教学。第二阶段为教研实施,走进教学。第三阶段为教研反思,走精教学。
在研修过程中,团队三人制定教研计划,分工合作,通过课堂观察、课堂实录和反思修进等多维方式展开多阶段的深度研讨活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尝试通过问题链,串联单课时的学习活动,推动主题意义建构;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将评价贯穿单元始终。
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的初中英语大单元教学”主题,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团队的教研策划经历了从内化课标走向校本架构的过程。从课标对教研活动开展的建议和课标修订组张宏丽和蒋京丽老师讲座中提出的主题教研五步骤中,进行了符合校情教情的“三阶五步”校本化架构,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细化为五个步骤,即头脑风暴,呈现疑难;团队聚力,分析问题:集体分享,制定计划;课例研讨,观课议课;复盘反思,成果固化。
首先,团队开展语篇研读,针对教学内容,结合教研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并提出了一系列疑难。接着,分析问题,并制定备课研讨、试讲研讨、磨课改进、录制观察、反思总结等五阶段的研修主题和活动。最后,根据研修计划,着手教学设计。锚定“学-教-评一致性”和“大单元教学”主题,从教学目标撰写、学习活动改进和评价活动优化等三方面进行观课议课和课例研讨。最终,不断复盘反思,固化成果,形成范式。
通过研修,团队对主题研修活动“三阶五步”校本架构进行了有效梳理和团队实践,并对基于“学-教-评”一致性大单元教学“三三二”范式进行了基本建构和改进探索。研修过程虽经历多次思考瓶颈,但也带来了新想法新方案,因而收获颇丰。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锦江校区)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锦江校区)的教研团队基于“一核四研·五径三链”实践路径展开校本主题研修。团队在研修过程中聚焦“如何落实大单元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这一核心问题,根据团队成员各自优势进行分工,设定校本研修目标,开展四个阶段的研修活动。
第一阶段为“共学—理论学习与梳理”。团队开展研课标、读文献、做学习笔记来进行理论输入,累计研读文献100余篇,记录学习笔记36篇。第二阶段为“共研—单元设计与研磨”。团队基于课标,提炼单元主题,并结合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确定主题,规划育人蓝图,规划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并进行课时教学与评价活动设计。第三阶段为“共践—课堂展示与改进”。完成初步设计后,团队开展课堂展示并不断改进,做好听评课角色分工,基于课堂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观察,针对教师课堂提问、课堂流程和评价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参与形式、评价等进行记录和分析,再通过共同研讨和迭代实践持续改进。第四阶段为“共思—成果提炼与反思”。经过本次校本研修,团队对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凝炼了“五径三链”路径成果。
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的校本研修主题是“大单元教学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教研团队以九上第七模块 Great Books作为大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整合模块,引入《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英语整书阅读,探究整本书阅读的校本路径,并设计出“大单元教学视域下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设计模板”,包括大单元文本解析、大单元学习目标、任务群要素解析、任务群框架图设计及说明、学习任务设计等几个主要项目,强调“教—学—评”一体化。
本次单元大任务是在马克·吐温诞辰188年来临之际,学校举办以“密西西比的顽童”为主题的好书分享会,请学生介绍和评价马克·吐温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单元共安排六个课时。第一课时为听说课,学生学会介绍作家。第二课时为导读激趣课,激发阅读兴趣。第三课时为泛读课,学生学会介绍和评价。第四课时为精读课,探究主题意义。第五课时为读写整合课,学写书评。第六课时为成果展示课,学生将书评在读书分享会上以折叠书、访谈和动画的形式进行分享。
温二实教研团队把握住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整进整出、层层递进,运用“获取与梳理、分析与评价、实践与内化、迁移与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和多种互动交流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度阅读。
温州市实验中学
温州市实验中学的教研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包括理论学习,文本解读、分头备课等。第二阶段是磨课阶段,包括磨课和录课。第三阶段是复盘反思阶段。
本次教研活动中,团队借助了PDCA闭环思维,开展了一次卷入式校本教研,让大单元教研在整个学科组大面积铺开。PDCA是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的首字母缩写。指通过制定计划,努力执行的同时,不断检查,处理修正,直达成功,然后推广成功经验。
在此模式下,学校组成参赛团队和教研团队。教研团队由指导组和助攻组组成。指导组是学科教研员和教学工作坊的两位坊主。他们引领教学大方向。助攻组则由三位青年教师组成,全程协同教研并助力完成多项子任务。
教研过程中,团队研读理论,分析文本和学情,经多次研讨,提炼出模块的大小观念,确定了单元和课时目标。另外,在磨课阶段,团队陆续开展数轮教学实践。每次实践后,都会集体讨论,修正并完善教学活动与评价体系的设计。对教学评一体的内在一致性进行反思与优化迭代。回想起来,从第一次的讨论计划,到最后课的顺利录制,虽然也碰到了许许多多的卡点,但伴随着每一个卡点的解决,团队对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良多。
温州市第八中学
温州市第八中学团队展示的主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迁移能力”。该主题的提炼源于近几年学校中考数据分析。从中考数据中,学生在迁移实践类的题目中表现低于整个鹿城区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变革教学方式,深度学习新课标,提升学生的实践迁移能力,体现素养观。
鉴于学校是最早进入项目化研究的学校之一,便采用项目化推进校本主题教研。由温州市名教师刘毅老师带领赛课团和智囊团组建的教研团队,采用一体四翼教研法,基于三阶五链四环递进式的教研活动,实现从碰壁、面壁到破壁的蜕变。
在本次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全程投入,虚心求教,精益求精,学习到了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概念:单元主题教学是以一个教学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从单元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各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师围绕该单元的主题进行连续性的教学设计,将课本中的各个模块整合、拆分、替换,从而让学生从单元主题的角度掌握知识。只有教师充分掌握了单元大观念,而后拆解成单元小观念,利用任务链层层递进促使小观念的达成,才能进而实现大观念的落地,生成学生素养。不仅如此,本次深度教研,也让教师们对新课标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让有效的校本教研从整体上提升教师队伍的茁壮成长。
温州市仰义中学
温州市仰义中学的郭婕老师进行了在“聚焦立德树人的大单元整体教学”主题下的说教研部分。一开始,团队思考主题,然后根据思考和教研组的老师的探索,发现大单元下的育人教学与过往单课时育人教学的不同。站在大单元的角度,教学更深入,学生更感兴趣,老师们思考也更广泛。同时,她们也借由这次的比赛,探索了主题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路径和方法。杨沁沁老师基于主题意义从整体设计分析、展示课设计、评价设计和作业设计四个方面进行了指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阐述,通过以what-how-why为框架的语篇研读,提炼出三个单元小观念,进而生成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大观念——发扬助人、助己和互助精神。麻梦娇老师在课堂展示中,先以校园中常见的安全事故视频导入;接着抛出“学校安全救护员”的项目话题正式进入课堂;然后逐步结合课内听力语篇深入了解“安全救护员”的三大准则,带领学生探索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校园安全救护员,学生充分感知了安全救护员的丰富性和意义;最后落脚到学生通过面试成为自己本校的安全救护员,学生学以致用,兴趣盎然,也落实了第一课时的单元小观念。
温州市绣山中学
温州市绣山中学通过调研和问卷,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日常围绕大单元教学时,不善于制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英语组开展了“项目式”校本研修,计划通过制作《单元整体目标制定指南》,来帮助教师解决困惑。基于“巧用指南”的项目名称,制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以2023年8月至12月四个月为期,进行了项目规划、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和反思总结。
在项目规划阶段,团队提出了核心驱动性问题“如何帮助教师制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和核心任务“提高教师制定目标能力”,并对其进行分解,群策群力,合理规划;整个探索实践过程具有组织性和团队意识,沿着研发—试行—培训—应用路径,安排有效的教研活动,在探索中逐步解决教学问题,在调整中精进;产出的项目成果结合各个阶段产出的子产品,制成最终产品《指南》,为教师提供保姆式脚手架,切实解决教师不善于制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这一困惑;在项目的最后,对整个教研活动进行了评价和复盘。
整个教研模式可复制、可操作、可评价,这一模式可以培训新教师以及推广到其它学校,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温州市第三中学
温州市第三中学英语教研组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组成了由英语教研组长胡畅畅老师领衔的大单元设计研修团队。其中,陈上老师负责展示课,张海映老师负责整体单元设计讲解,胡畅畅老师阐述大单元设计的教学研修过程。
比赛团队根据文件要求和英语组实际情况,对整体单元设计进行了研讨,最终选定了外研社九上第七模块Great books作为设计单元,确定了开展“评好书 品好书”的班级读书会为单元整体目标。从最初的三人同研,到九年级备课组共研,再到整个教研组的齐研,逐步推进本次校本研修。
团队以课标为导向,分三步走开展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首先,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分析,进行教学架构。从大单元目标出发,逆向设计,进行课时规划。从而进一步确定各课时对应的小目标。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生课堂活动,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达成核心素养的落地。最后,制定各类评价量表,发挥评价的调控作用。其中,在展示课的研课中,团队进行了多个轮回的集体备课、个人复备、试课,上课、观课和研课,全教研组齐头并进,献计献策,集体共研。
温州市第十七中学
温州市第十七中学团队利用每周五下午的固定研修时间,开展各种形式教研探讨,如示范课,讲座,小组讨论和文献阅读等。在大单元的研修过程中,本着“随时产生、随时上线、随时提炼、随时关注”的原则,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并把教研任务平均分配在组内十三位老师身上,做到具人具事,人人有事做。组内的四位高级老师负责经验分享和点评;五位教龄在六年内的年轻老师负责示范课;四位一级老师,教龄在十年左右,负责讲座和相关文献的检索。
每一次的例会,都是一次集体的思维火花的碰撞,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聆听每位老师的经验分享,团队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的同时也更新了教育理念,并扩大教育视野。同时,把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研究成果,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教学服务。
温州市第三十九中学
学生英语整体基础十分薄弱和评价方式与教学匹配度不高是温州市第三十九中学英语教师时常反映的问题。因此,大单元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便成为了本次校本研修的主题。
本次教研历时一个多月,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理论探索、单元设计和实践研究。首先,通过研读新课标,阅读相关文献以及做笔记等方式,团队对“教学评”一体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在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团队通过“三”大步和“八”小步的教研实践路径进行单元设计。三大步分别为,分析、重构和设计。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对应表格,如语篇分析图,KWL学情分析图,主题大观念以及语言大观念梳理图等。除此之外,还设计了“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观察记录表。听评课中,教师需对教学目标,学生活动和评价方式进行一致性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团队借助三“链”进行改进,即重新梳理目标链,反复打磨活动链以及细化对应评价链。当磨课中再遇新挑战时,团队借助三“化”再次进行改善,即学习简单化,结构场景化和评价多元化。
通过本次校本研修实践,团队总结了以下经验:围绕一“核”,落实三“步”,打磨三“链”,从而使“教学评”一体化真实落地。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锦绣校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为落实新课标教学理论,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锦绣校区)积极探索和实施大单元教学。在实践中,团队深刻体会到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和意义,更加明确了如何更好地实施大单元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在大单元研修的过程中,团队采取了五大步骤。
首先,确定大单元主题。团队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急需关注的问题为依据,通过教师座谈、学校教研等活动形式,确定了本次的主题为九年级上册第六模块Problems。接着,制定研修计划。根据主题及时间安排,制定详细的研修计划。包括每周的研修时间、研修内容、学习活动等。通过明确的计划,确保英语组教研组成员都能参与进来,并有条不紊地推进研修工作。第三,收集资料。在研修过程中,积极收集大量相关资料,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持。第四,开展活动。根据研修计划,组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包括集体研讨、专家讲座、听课磨课等形式,为大单元研修提供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的机会,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评价反思。在活动结束后,团队收集组内教师对活动的评价和意见,为今后研修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大单元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还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持。
温州市教研院附校教育集团(江滨分校)
温州市教研院附校教育集团(江滨分校)团队的校本研修以七年级上册第十模块为基础,聚焦“春节”这一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主题,旨在深化学生对春节文化的认识,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加深文化认同和自信。
在研修过程中,“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为此次融文化、语言、思维的教学提供了结构化的框架。通过将“春节”作为一个综合的教学单元,设计出跨学科、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将语言学习与文化教育有效结合。教研团队通过对课标的研读、教材的打通重组,以及学生学情的调研,制定了与春节相关的口头报告、写作任务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综合的学习体验。
“项目化学习”亦是本次教研活动中的重要抓手。教研组将实践项目定位为“温肯国际幼儿园新春特展”,又从策展到布展、从教材到拓展语料展开了数次研讨,致力使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文化浸润”亲身感知、介绍春节活动,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完善英语表达能力和综合核心素养。
总体而言,此次校本研修不仅展示了如何通过教研实践有效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还强调了通过具体教学和活动设计,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同时深植于本土文化的英语学习者,教研成果显著,为以“文化”为切口的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温州市双屿中学
温州市双屿中学的大单元主题是“基于主题意义探究,实现学科育人的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研活动可以用“三维四环”来概括。“四环”即四个环节,即教研模式,分别是Discuss、Explore、Ameliorate、Result,合在一起为DEAR。“三维”即在每个环节中所涉及的维度,如主体需求、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与教学产出。该三个维度紧密契合教学评一致性和一体化。根据主体需求,团队可以对学生做出起点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起始点;教学目标有助于制定评价标准,思考清楚想要达成的结果;教学环节与教学产出正匹配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活动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与指导。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团队注重通过结构化思维设计大单元教学,力避知识的碎片化和零散的语篇组合,强调将单元的各部分、各要素视为一个整体,对目标、内容、任务、评价等进行整合与结构化设计。展示课也是从知之者、到思之者、到行之者,引领学生从语言知识的落实、到思想情感的提升、学习策略的养成、最后到实践行动的落实。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团队将始终坚持将知行结合与英语教学相融合,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温州市实验中学(府东分校)
温州市实验中学(府东分校)在前期准备阶段,进行人员组建、理论学习和前辈大单元研究经验分享。实施阶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主要是定主题,并分工任务。大单元模块主题为八上第八模块Accidents。董晓青老师负责教研策划,黄跃群老师负责教学设计,叶怡负责课堂展示。阶段二实施YMY步骤。Y即研语篇。团队认为研读语篇是最重要的起始阶段。因此,着力研读语篇,提取主题观念。团队发现,不同的老师对于语篇的分析会有差异,所以,需要在备课组里进行分享交流,达成较为全面的语篇分析。通过细致的语篇研读,形成一系列的关联。这是继续开展的基础。M即磨课堂。单元整体教学大概分为两个ROUND的尝试。ROUND1各教师互听单元整体教学。分享交流各自在每个课时教学中的得失和困惑。ROUND2环节是多位老师分别承担整体教学中的一个PERIOD,欲打造精课堂。Y即议改进。有效研修一定是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教研,团队对于英语活动观在课堂中的开展有了进一步认识。如何在这个引领下有效设计课堂活动,团队一步步改进。 实施之后,团队还进行了反思总结,继续整理和完善此次研修成果。
小观念,大主题。小探索,大进步。团队认为,在小备课内开展大单元整体教学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事情。
温州市白鹿外国语学校
温州市白鹿外国语学校的校本研修以“问题”为出发点。英语组在设计学习项目时,遵循了两个基本原则,学科的关键能力以及跨学科的思维素养。通过整合教材内容,从七年级上册第十模块中提炼了“传统文化”这一关键概念,并创设了“如何设计并制作lapbook”这一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创造性实践。团队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在有吸引力的问题和情境中创造出一个真实的作品,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研修活动是依据目标和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过程包括三元整体教学理论学习、选定授课人员、教学模块选择、文本分析、集体备课、分析讨论各语篇内容、构建大单元整体教学框架、具体课时教学设计、磨课研课、组内教学评价、改进课程设计、反思。
本次教研团队不仅克服了知识学习与思维实践的割裂状况,帮助学生不仅“知”而且体验如何“行”;而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内化核心知识,运用教材的语言知识,迁移到真实问题中,拓宽了语言渠道。
结语
且思且行,如琢如磨,校本教研主题研修活动始于问题,教师团队的思考、实践和反思便是活动的应有之义。如何依标进行“大单元教学”,如何从“大单元”视角重构教学,答案也许永不完美,但真正的答案能够在行动中找寻。相信通过教师的不断研修和实践,坚持用行动改进设计,一定能让教学走向更好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