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
欧景升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学习心得 |
今天有幸现场参加了籀园小学校本教研展示活动,本次活动以“线面体”为主题,为我们展示了系列课如何 上的研讨活动。
三位老师分别展示了低中高的《厘米的认识》、《认识面积》《数体积》三节课。三节课的老师都为学生的课堂探究准备了充足的学具,在不断的操作和验证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下面就以《厘米的认识》一课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一、以绘本引入,重组教学内容
林爽老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本引入,让学生从故事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将故事中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让学生了解关于人类对于度量研究的发展历史,挖掘故事中的数学本质,将绘本与数学完美结合起来,即使是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放到一年级的学生中上也没问题。整节课以绘本贯穿其中,简约而不简单。
二、动手操作,体会量感
22版新课标提出“量感”一词, 是指对事物的量值及关系的直观感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量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量感的形成和培养,新课标是和很多数学活动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纵观本节课,林老师在认识1厘米环节中创设了三个活动:看1厘米有多长、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和同桌说一说。活动之后又很童趣的设计河马打喷嚏将摆好的吹乱了,在让学生寻求方法中引出了尺子的初步模型。在接下来找尺子中的1厘米、量一量图中河马的脚印、和老师的尺子比长短等环节,都让学生对1厘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建立了1厘米的模型。在接下来的几个练习:找大约5厘米的物品、不能量,找一条10厘米长的绳子、不能用尺子,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等,从没有尺子——借助尺子——再次脱离尺子的环节中,不断培养学生对厘米的直观感知,为接下来米的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量感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本课就是长度单位认识的一节种子课,教师要以此为基础,有意识地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量感。
(评课人: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