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潘宏宇

作者:王小芳 发布时间:2022.08.05 浏览量:

【1】

“探秘”心得

这次活动中,我们就着张老师的课例进行了讨论。通过这次对于课例逐字逐句的分析,我有了一些收获。

在讨论课例的时候,小芳老师说:“这个环节,如果是我,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关系,就让学生去说。”我想,道德与法治课中的问题,应该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或者“正确”答案吗?

对“正确”这个词,我一直都很疑惑,到底什么样的答案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才算是“正确”?起初,我一直认为道德与法治要宣扬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学生感受世界是充满爱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基于学生的学情,这样简单地定义道德与法治课是不恰当的。现在的网络很发达,网络上的信息也鱼龙混杂,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使用各类社交软件。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可能比我们还要多,他们看到的观点也许比我们想的更加丰富。在我上疫情下的道法课时,向学生提问:“当你的善举遇到他人的误解时,你会坚持吗?”有学生认为社会上很多人把我们的善举当做理所应当,所以对是否要坚持而有所动摇。当公开课上,听到这样的回应时,我又开心又紧张。开心在于自己的学生关心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这种关心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我一直以来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培养起来的能力之一。当然,我也开心于这堂课的确让他们有所思考。紧张则是在于不知道如何回应引导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困扰。

其实我们的学生,他们的社交范围不仅仅是学校与家庭,学生们多多少少还会与网络上的一些舆论有所接触。所以,他们的生活环境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学生也会看到一些社会不那么美好的一面。一些会思考的学生,也会对一些社会话题有所思考。如果单纯地宣扬,社会是美好的,我想道德与法治课并不能起到太多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上道德与法治课就像是完成一个任务,而自己是配合老师表演的工具。这样的道法课是无效的。我想,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是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疑问,或者是引导学生明白一些道理,或者是培养起一定的能力。

    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还谈到了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平等”对话。其实课余时间,我也会和学生进行交流,听听他们的看法,有时候也会有很多的新见闻,也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应该是出于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我对课堂上的平等对话很难把握。要么是学生非常积极,课堂氛围过于活跃,有些失控,要么是自身想要学生答到课本的知识点内容,而学生的思维非常开放,最后迫切地给出答案,失去了平等对话的意义。想要做到这一点,还需在设问、引导和课堂把控等方面继续努力。


【2】

《简明日本史》读书分享

现在我分享一下我暑假读的一本与专业有关的书籍。相比较书的内容,我对选书的过程更有体会。

这个暑假,我计划对日本史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动画】于是,我先找到了一本名为《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动画】这是一本身为东大教授的父亲为女儿写的日本历史读物,而且标榜着“为澄清历史的本来面貌,写下这本比教材更有趣更真实的日本史”。于是,对日本史毫无了解的我,选择了从这本书入手,来打开新的世界。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局。【动画】图片当中红色的框框是译者和出版社的一些备注,对正文中出现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那对于日本史没有太多基础知识作为铺垫的我,这每一个注释,我都需要阅读。甚至有些备注当中没有的,我还要配合着百度一起使用。有的时候前面备注出现过了,后面再次出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又要翻回去复习一下。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被打断,不能流畅地读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我的阅读体验感非常糟糕。

这个非常烦恼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学生们。在我们眼里挺好理解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人大代表、人大、全国人大等这样的表述,在他们的现有水平里,其实也是很难区分的。就算是我们讲过,他们也不一定能很快就理解,能记得。就像是在读这本书的我一样,没有充足的铺垫,当陌生的概念突然出现时,不能很快地接受。就算是出现过了备注,我也很有可能一下子就忘了。次数多了,就会影响到自己对这本书的兴趣。

所以,我觉得选择要阅读的书,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的情况,也许是兴趣、也许是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这本书,是作者写给自己15岁初中的女儿,一个15岁的日本初中生是已经有了一定的日本史的知识基础,读起来会比我要流畅很多。这本书中的一些历史观念其实也还是非常有趣的,我想等我积攒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我还会返回来再读一读这本书的。

接下来,我很果断地换了一本比较简单的书——【动画】陈勤的《简明日本史》。

这本书相比较前面那本书而言,要简单很多,读起来也轻松很多。这本书的主线也非常明确。引言表明作者自己的对待中日关系的观点,【动画】他认为日本与中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作者形象地说,中日两国之间,在地理上是一衣带水,在心理上则远隔千山万水。还从“大日本”“小日本”的角度,论述中国人对日本的两极化的观点。其实,中国人一直在误读日本,而日本人也在误读中国。接下来,作者在第一章中讲了【动画】最初的日本人是从哪里来的?日本的历史是如何开始的?而在此之后,其主要围绕着日本的三次对外学习展开。【动画】大化改新,向中国学习的过程;【动画】明治维新时期,向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走上扩张的道路,而后走向二战;【动画】以及二战之后,学习美国,在废墟中重生,成为亚洲“领头雁”的过程。

在阐释日本史的过程中,作者也不乏输出一些新颖有趣的观点。比如,作者对“文化输出国”【动画】给出了一个判断标准。一个文化输出国需要以下四个特质:

【动画】1.看他是不是出国留学的目的地,留学生择校的主要选择对象国

【动画】2.看他的思想观念、语言文字和审美意趣,有没有超过其国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会不会左右别国的观念、思想和审美取向;

【动画】3.按他的生活方式会不会被别国羡慕和模仿,还要看其商品和服务能否成为别国人眼中的时尚、高档甚至是奢侈的标志,是否会引起强烈消费欲望

【动画】4.看他的大众传媒产品和内容,能否成为别国流行文化或大众文化的追随模仿对象。小说会不会被翻译成别国文字并畅销,影视剧是否存在着大量别国的剧迷,开发的各类游戏动漫产品,有没有别国人的沉迷等。

如果具有其中的两个特质,就是文化输出国,如果四个特质皆备,那妥妥地就是文化输出大国和文化强国。

阅读完这本《简明日本史》,我个人觉得还是非常流畅的,而且时间线也非常清楚,【动画】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里面还会有一些小故事,比较生动有趣,很符合书名当中的“简明”。

但是本书也有一些让人有所失望的点。比如,作者的表达虽然很通俗,但是读起来会像是在读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里的3分钟就能读完的小文章,而且其中的一些材料会让人觉得很像是在转述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故事一样,不像是一本历史专题的书籍会有分析和独到的历史观点。【动画】不过作为一本通俗历史的书籍,给希望能够对日本史有初步了解的人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入门阅读的选择。


【3】

《延续文化血脉》评课感想

从九月中旬到十月底,长达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吴瑶瑶老师的《延续文化的血脉》不停地在做修改,不断地在完善。我旁听了几节课,非常地感动,感受到了吴瑶瑶老师优秀的职业素养以及她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同时也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可以说是见证了一节好课的诞生,有了一些收获:

一节好课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或解决疑问。《延续文化的血脉》这一课是九上《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涉及了中华文化的特点、价值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要求。这一课内有许多理论性的话,同时也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提升做了一定要求。要如何平衡这两者,也是我第一次阅读教材这一课时所产生的困惑点。关于中华文化,学生日常生活中一定有所接触,并且知道哪些是属于中华文化,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其独特的价值魅力。从最初的呈现中华文化的例子到通过日常使用的筷子的讲究,原来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用的小小的物品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含义,可以说是让人眼前一亮。再有春节为例,为什么春节中国人排除万难要回家,其中也蕴含着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最后采用了李子柒短短的几分钟视频中的中国味道。可以说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这两个点,在不断地变得更加精细,也让每一次听课的我都会再一次打开思路。

一节好课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吴瑶瑶老师的这节课贯彻了项目化学习的理念。开头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上课。当然也包括教学设计过程中,对于迅速走红的李子柒也给出了两个对立的观点,给足材料,学生选择其支持的观点,并用论据进行支撑自己的观点。课堂学生讨论的氛围非常好,而且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讨论,学生讨论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有深入思考的,对社会现状的典型案例进行理性地分析,有自己的判断。整个过程自然流畅,这种能力的锻炼,非常自然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当然,还包括本节课的一个核心问题——“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木活字印刷术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有难度,也比较难突破。但问题明确地提出,也使得学生有了学习和思考的目标,更加有针对性地去探究。

一节好课当然还需要具备许多其他的条件,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吴瑶瑶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细细研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4】

国情复习课感想

因为校内有任务,所以很可惜我没有能够听到王小芳老师和翟好老师的正式开课。幸运的是,小芳老师在校内的几个班级,又再一次呈现了这堂国情复习课。

正式开课和校内班级的呈现因为时间不同,所以具体的教学设计也有些变动。校内班级的教学设计的呈现,首先明确了国情版块对于中考的重要性,接着整理了国情内容的版块设计思路,最后通过几道不同类型的中考题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觉得今年有很多老师会选择复习课作为开课的主题。其实对一堂好的复习课是怎么样的,我没有形成比较详细的、很明确的认知。只能是通过作为听课老师,个人的最为直接的感受,我是否从这一堂课收获到了平日新课中没有形成的知识架构,或者是否有将整个单元或者是整本书的逻辑梳理清楚。听的复习课比较少,所以对复习课的研究和思想也相对较为肤浅。

回顾小芳老师的九年级复习课,我有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环节。首先是对国情教育的板块梳理。在平时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盯着这一课的内容看,总在思考怎么让学生的记背任务能够稍稍减轻一些,或者是如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专用名词。而课后,时常陷入抓学生对知识记背的困局,忽视了对道德与法治单元和整本书的逻辑结构梳理。小芳老师把四个单元的标题一大出来,让学生去归纳概括每个单元讲的是什么,其实就引导学生自己的回忆和提取这个单元的关键问题。我也像一个学生一样在思考。当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关键词,直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我也和学生一样发出了感叹。看来,我确实对教材的理解还非常不足,把每一课割裂开来看,整体意识不强。

当然还有一个环节,也令我印象深,那是最后一个环节“文化符号”的中考题。面对城市书房的材料和设问,我也和学生一样第一反应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但我还是存有一点疑惑,这题到底和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小芳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也提出了这个困惑。不过答案出来后,确实是合理的。学生面对材料产生的第一直觉,他们总是很快地写下他们认为“正确”的知识点,感觉这样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如果解决,也成了一个难题。

仅管自己的上过复习课,也认真听了一些老师如何上复习课,但感觉自己对于复习课到底该如何上地好,如何高效,似乎是有些云里雾里。

 

 【5】

《增强生命的韧性》同课异构听课感想

在第二实验,我有幸听到了两位老师以《增强生命的韧性》为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刚刚知道这个上课内容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一点点担心的。这课的内容时常被老师们选为公开课主题,但大家的设计似乎都大同小异。面对这样的课程内容,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不过,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给我们呈现了自己的特色。

侯老师用艺人胡歌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遇到挫折时的心情、挫折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以及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怎么做。侯老师语言简洁,问题指向明确,让听课的我感到很舒适,非常流畅。另一位徐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氛围比较好的课堂。学生能够信任教师,能够放得开,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两位老师的身上都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听完两节各具特色的道德与法治课,我也有一些困惑与思考。两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大致都是落到了学生如果你遇到了困难你要怎么做上。不过,再思考学生的回答,我觉得这些答案是不是学生在上这堂课前就已经能够回答出来,或者生活中其实就已经这样在做了?那么,一节好的道德内容的课到底该怎么上呢?这些困惑,每次听类似的课,每次都困扰着我,似乎也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只停留在一些零碎、浅层的思考。

我认为一节好的道德内容的课,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有一种矛盾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会引发学生开放性的思考,教师在这个环节的任务就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不断地挖掘,不断深入。面对这个教师创设的矛盾冲突,最好是不仅能够留给学生空间,最后的判断与选择是多元的。教育就是除去知识,留在学生身上的东西。落在一节课上即是课前与课后,学生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或者是说通过课堂的思考有所领悟、解决一些问题。这在一节好的道法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不过要想达到这个效果,是需要一个好的素材。教师基于这个素材,设计关键问题,创造平等的积极的课堂氛围。而适合的道德与法治课,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需要平时多多关心大事小事,坚持做积累。

当然这只是我作为一位听课者的思考,两位老师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课堂把控能力,是我值得学习的。

 

【6】

听课感想

11月19日,我非常幸运地听了尹天翔老师的《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和蒋晨思老师的《从国共合作到北伐战争》。两节课也是不同的风格,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尹天翔老师的课。尹老师用《大公报》的标题为线索串起了一节课,从新闻消息获取与刊登,两天之内的标题变化,引出九一八事变,我觉得非常地巧妙。另外,在对于“中共如何破局”提供的材料也非常亮眼,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思考,而且材料之间还是层层递进,一步步深挖下去。仔细研读材料的过程,我觉得自己仿佛是在看一部历史剧,甚至有还原历史现场的感觉。听完课以后,再回顾尹老师的课,她的课其实非常地清爽。几个关键性问题连成一节课,整个结构让人一目了然,主次清晰。我最佩服尹老师的一点,就在于对于公开课她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尤其是“中共如何破局”的史料,来源丰富,角度也非常丰富。整节课个人觉得非常有历史的味道。

再是蒋晨思老师的课。在听课的前几天,我也刚上好《从国共合作到北伐战争》。在自己的课上,自己觉得自己上得有些尴尬。一个是源于好长时间没有上历史方面的课了,有点没有感觉了,另一方面源于这节课对于关键问题的选择,自己在备课时有些欠缺考虑,小问题的设置似乎也不是特别理想。听完蒋老师的课,我也在思考常规课和公开课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作为年轻老师,如果能够在公开课上有一定的突破?当形式上无法找到突破时,在规范的常规课当中,有一个亮点,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与突破?我想蒋老师的最后收尾的部分“国共合作失败是一种必然结果”,我个人觉得这个环节还可以再加以改善,但有这样的一个点,其实这节课就是有了一个亮点。新教材和老教材不同,提出了北伐战争时期,还有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仔细思考一下增加这块的内容是非常合理的。我想教材是否也是想要引导我们去思考两党本身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就是相对的,在特殊时期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共同的目标。这个环节的观点设计和材料的筛选也变得尤为重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