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吴瑶瑶

作者:王小芳 发布时间:2022.08.05 浏览量:

【1】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随想

一、导入切记“华而不实”

以《亲·近——疫情背景下的家庭关系》这节课为例,这节课在导入环节,选择了杭州养正小学开学时的照片,照片中的小学生都戴上了一米宽的帽子,然后让学生发现他们的开学与我们的差异,再回到本校的疫情措施,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话题疫情期间与家人之间的距离。乍一看感觉这个导入十分吸引人,照片中的小学生能很快吸引学生的眼球,对进入正式课堂,活跃课堂氛围,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再次细心回味,就会发现这个导入有点“绕”。从杭州市某小学再到本校,再到与家人的距离,这中间实际上饶了好几个环节,但是最终的目的实际上只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讨论的话题是与家人的距离。如此导入大费周章,效度比较低。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实现效度高,但是又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实际上,可以直接从照片导入,询问这些小学生带这么搞笑的帽子的原因,并从戴帽子的感觉切入,引出家长或老师为了学生操碎了心,从而引出这节课需要探讨的主题。

 

二、案例深入挖掘

老师在第二个环节选择了先让学生回忆疫情居家隔离期间,你与家人相处印象最深刻的事,然后给学生三个案例,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发生家庭矛盾的原因。但是在这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比较低,兴趣阙阙。为什么案例如此典型,也贴近生活,却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实际上在操作时,教师人为把他割裂成两个板块。在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相处时,教师没有及时挖掘,抓住可利用的素材,而是在学生说完后再给学生提供素材,想当于把已经融入情境的学生再次抽离出来,学生就会失去开始的兴趣点。那么如何修改才能让学生参与度更高呢?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个问卷调查,统计疫情期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典型案例或者直接承接上一个环节,选择最典型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黑板上呈现,做到合二为一,也许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情感体验超越理性思考

在课堂进入到高潮部分时,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内容是作为医生的妈妈必须要离家去医院救护病患,但是她的儿子不想妈妈离开,声嘶力竭的哭着。看完这个视频,学生都十分感动,甚至有的学生也默默留下了眼泪。但是教师的问题一抛出,这种很好的情感体验马上被打破了。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从道德的角度评析小男孩和妈妈的行为。实际上当教师向学生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把学生放在了道德的制高点,用一种上帝视角来看待本来是一件非常感人的事情。学生很难设身处地地去分析,去感受母子的行为。这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是不利的,学生往往会用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来面对。道法课不应该只强调学生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更应该用一种情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矛盾与冲突。


【2】

《万历十五年》阅读分享

今天我要分享的书是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应该有很多小伙伴都读过或者听过。

原本以为像这样的历史书,应该非常枯燥,难以理解,但是读下来还是非常惊喜的。这本书跟大部分的历史书有很大的区别,就是它所呈现的不是一个个大事件,而是一个个历史人物,讲得非常细节,一个个历史人物非常生动鲜活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是他又不是戏说,他还是基于真实的历史在讲述,而且给人的思考的点也非常多。

首先从书名上来看,就非常有意思。它的中文是万历十五年,然后再来看英文题目,翻译过来可以理解成是1587年是无关紧要的一年。那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就会很奇怪,既然是无关紧要的一年,为什么还要写它?

作者在开篇就这样写道:“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当日四海升平,全年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但这种小灾小难,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确实,万历十五年,这一年,没有将军扬名,没有王朝更替,也没有大灾大难,实在是平平淡淡的一年。但是随后作者又写道:“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那么万历十五年究竟发生了哪些小事呢?

如果说这一年有多重要,则是明朝中期其最可称之精英的一代人要么走入暮年离世,要么已对未来不抱希望。整个大明王朝陷在腐化、停滞的泥沼里再也无力振奋,而西方世界正进入大航海时代,东西方的差距悄然拉开。所以看似是在描述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实际上背后所呈现的是整个封建王朝的崩溃。

全书虽然以六个人的视角展开,但实际上都是在讲成熟了的文官集团给明帝国所带来的影响,上至天子,首辅,下至武将,思想家,统统不能摆脱文官集团的控制。而文官集团本身又是无数矛盾的集合体,而以道德代替法律的立国根基,已经无法实现矛盾的调和,所以说即使没有努尔哈赤,明帝国的灭亡也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先来看看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有48年。但是非常神奇的是,他在位48年,居然有近30年是消极怠工的。万历不是昏君,只能说是一个可悲的皇帝。万历皇帝自小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他却最终清算了自己的老师和首辅张居正,想获得自主的权力,最后却在繁重礼节与所谓道德中悲哀地发现皇帝只不过是一切祖训和旧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在这个流传千年的体制中,即使皇帝也有许多事情是无法决定的,他只能在既定框架中循规蹈矩地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只是一个被迫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稳定的运行的傀儡而已。压死万历皇帝地最后一根稻草便是立储事件,他想以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但遭到了全体文官的一致反对,在僵持十年之久后,万历迫于舆论立皇长子为储。然而万历皇帝对这种屈服感到很愤怒,而他的发泄方式便是从此走上了怠政的道路。

这种做法乍一看觉得很幼稚,身为皇帝怎么能这么意气用事,但是实际上万历是看到帝国的前途,因为他本人就是在文官集团的教育下长大的,他已经没有权威和能力来使得整个文官集团对他绝对服从,他纵然可以掌控任何一个官员的生杀予夺,但他没办法对付整个文官集团,他所采取的策略是消极应对,不上早朝,拒绝递补官员职位,这相当于扼杀了官员晋升的途径,使得他们努力考取的功名毫无意义,以此作为对文官集团的报复,这自然无可避免使帝国陷入更深的危机。

回归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一个人确信自己的努力确实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现状,那努力就会失去动力。所以在书的最后,作者在归纳自己的观点时,也是这样阐述的。

 

然后这里我想穿插一些人的观点,他不是对书中内容的看法,更多的是从生活和自我的角度来说的。我个人还是觉得挺认同的。

最后说一下我前两天无意间发现有一档节目是以一种表演的方式来呈现书籍作品中的经典场景。这个节目叫做《一本好书》,该节目以还原经典作品的经典场景,通过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书中情节和情感。然后其中第1季第2集就是对《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演绎,同时还有一些嘉宾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

感谢今天大家的聆听,谢谢!

 

【3】

九年级复习课反思

2020年11月6日下午,我们王小芳名师工作室第五次活动在温州第二十三中进行,主题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课的研讨。本次活动,两位工作室的小伙伴王海敏和潘宏宇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两堂精彩的九年级复习课,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

复习课是所有课型中最难上的一种,没有固定的套路,更没有固定的内容,可以复习方法,也可以复习知识点,似乎无章可循。但是周五的两堂课中,却有一些相似之处可以供我们借鉴与参考。

一、主题式复习指明方向

在九年级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时间跨度非常大,有很多繁琐的历史知识,并且这些知识点非常分散。如果按照传统的复习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行复习,会增加学生的复习压力,并且很多知识点不容易记住,甚至会混淆知识点。而在复习过程中两位上课的老师都采用主题式的教学方式,在复习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书本上的顺序,而是根据历史知识的类型和性质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复习,围绕主线上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主要内容,然后再针对主要内容中涉及到的不同细节进行拓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如王海敏老师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展开专题复习,让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步步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去实现自己的“初心”,紧扣主题,环环相扣,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而潘宏宇老师则是以“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陈代谢”为主题,带领学生从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二十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去旧迎新的抉择,将单一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发学生深思。

二、用时间轴复习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轴的意义在于可以系统、完整地、顺序地记录某一段时间的发展足迹,这对于了解世界发展规律,了解历史都非常重要,而且时间轴可以用更直观、简单、明了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清历史事件的时序。两位老师都在上课伊始,都出示了年代尺,让学生根据年代尺描绘相关的历史事件。这样的方式在历史复习课中很常见,也非常有效。潘宏宇老师在课堂中反复呈现年代尺,能够做到充分利用年代尺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但是可能使用篇幅过多,导致后续课堂的呈现不到位。因此在使用年代尺或时间轴时,我们也要注意把握合适的度。

三、构建历史事件的联系

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很多历史事件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性,明白这些背后的联系对于理解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复习课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构建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是一种很有效的复习策略。两位老师在课堂中都设置了类似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全面认识。比如王海敏老师设置了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三组图片,请学生从三组图片中任选一组拟定一个主题,然后用简要的语言进行解说,体现图片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关于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很多,不同的内容适合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才能构建出相对有效的复习策略。这次的活动让我获得了很多复习课的思考,受益匪浅。


【4】

《增强生命的韧性》同课异构活动的学习心得

12月24日,王小芳名师工作室在温州第十二中学进行了第七次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听到了两节让我有所启发的法治课。

首先是侯洁莹老师带来的七年级的法治课《增强生命的韧性》。侯老师的课堂让人感觉听得特别舒心,她的语言十分干净、利落、不拖沓,采用了胡歌的案例也用得十分贴切,从头到尾都能让人感受到侯老师确实花了很多心思备课。但是侯老师的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也是我平时法治课堂中会常出现的问题。比如课堂过于注重知识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受上还有不足。另外课堂没有始终围绕学生展开,学生的内在需求没有在课堂中得到回应。因此课堂氛围不太热闹。评课的时候工作室导师王小芳老师给出了一些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在选择素材的时候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设问可以再生活化一些,贴近学生真正的需求。

另一节课是徐晓燕老师带来的同课异构,同样也是对生命的解读。徐老师选择了从班歌入手,带领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那些不如意,然后点题,引出挫折的话题,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总希望能找到一些案例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让学生眼前一亮。但是实际上这样忽略了学生的真正需求,越是从学生生活出发,越能让学生打开心扉,与老师畅所欲言。但是徐老师的课堂中也有值得反思的部分,比如对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重点落在方法的指导上,泛泛而谈,没有结合学生的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显得方法比较脱离实际,这样情感的渗透就会不足。

总之这两堂课让我对法治课有了新的思考,新的体会。


【5】

《让历史课生动起来》

在第14次工作室活动中,聆听了尹天翔老师的《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感受到了老师的智慧。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了历史教学的误区中,把历史课上得索然无味,照本宣科。但是本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历史课也可以变得非常生动。尹天翔老师整节课围绕两个大任务展开,借助当下最热门的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课堂不再是老师的舞台,而更多的则是学生在学。这或许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如何让碎片化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有逻辑,有时候需要教师去深入研读教材,挖掘一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课堂中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养教学。课堂中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个好的问题就能点燃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就像尹天翔老师一节课围绕“九一八各方的主张”和“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该如何破局展开,问题很精准得对焦本课的重难点,同时又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深刻。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尹天翔老师对学情的把握有所欠缺,第一个任务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难度,材料的选取上还有待商榷。

而在第二节课蒋晨思老师的《北伐战争》一课中,老师在课堂导入时就出示了两个不同党派合作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不同党派为何能走到一起?他们为什么会合作?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合作呢?从而顺势引出本课的课题。而最后蒋老师又抛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共合作失败是一种必然结果。”这个问题与开头呼应,首尾连接,同时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本课的立意就提升了。

历史课要想上得生动有趣,其实需要老师不断去创新教学方式,更要与时下新的教学方式接轨,不要局限于知识点的教学,更要针对学情,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效。


【6】

《选对方法,复习课的效度会更高》

2022年3月18日,在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举行了王小芳名师工作室第16次活动,主题为“指向中考的历史复习常态课堂研讨”,听后颇有收获。

一、多样形式让复习课不再乏味

首先是李思然老师的《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李老师精准定位本节复习课是第一轮复习课,目标是通过重新构建知识点来加强对知识点的落实,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李老师十分注重学生的知识梳理。同时为了避免复习课的形式过于单一,李老师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李老师先是通过表格梳理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李老师以丝绸之路为主线,将古代中国的与世界的联系串联起来。李老师通过以图说史的方式,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并制定分类标准。紧接着李老师以丝绸之路的变迁作为关键问题,通过史料让学生分析丝路变迁的原因,加深学生对丝路的理解。最后让学生通过探究郑和下西洋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所起的作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李老师在任务的设置上十分注重形式的变换,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不会产生重复的感觉,这样复习课的效度会有所提高。

二、主线贯穿让复习课更加有深度

第二节课是由叶炜捷老师带来的一节复习课《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见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叶老师用民族关系将统一多民族的发展历程串联起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重构,体现了老师的独具匠心。叶老师通过三个任务,让学生先梳理基础知识,再让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感悟到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智慧。整节课结构清晰,任务量适中,形式也不单一。但是在目标定位上更适用于二轮复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稍有欠缺,因此在思考问题时由于难度的加大,学生并不能很好作答。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