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小学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 |
林美珠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科研成果 |
【摘要】: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已经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正在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着力建设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信息素养的落实要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变革为保障。这决定了我们需要回归学习的本质。回归学习是对问题的探求。项目化学习是体现这种学习本质的方式之一。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所在的团队在开发之江汇教育广场名师金课的小学信息技术线上课程时,借鉴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入门,在解决驱动性问题中学习,在制作项目化成品中完成知识的迁移,让学习水到渠成。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线上课程 驱动性问题 信息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模式开始转变,主要是为了培养会解决问题、会思考的人才。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注重教学实践,由知识导向教学转变为能力导向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形成能力的知识,也应提升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开发之江汇教育广场名师金课的小学信息技术线上课程时,笔者所在团队致力于研究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
一、将项目化学习方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线上课程的背景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已经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正在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着力建设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核心素养是个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强调对真实、复杂性问题的解决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信息责任。
信息素养的落实要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变革为保障。这决定了我们需要回归学习的本质。回归学习是对问题的探求。项目化学习是体现这种学习本质的方式之一。夏雪梅博士在《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一书中提到: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需要指向我们的教育短板。我国的教育短板是什么呢?与国际相比,中国学生往往被认为基础扎实,但是在创造性、问题解决方面存在不足,甚至短板。项目化学习的重要使命就是要补足中国教育的这块短板,让我们的学生拥有真实的问题解决经历,成为积极的行动者,创造性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基于以上思考,在这次线上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团队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让学习水到渠成。
二、幼儿故事系统制作的项目化学习过程
在幼儿故事系统制作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在全面二胎开放的时代,很多学生家里都有弟弟妹妹。由爷爷奶奶抚养的弟弟妹妹可能会面临没人讲故事的困境。所以我从这个角度入手,通过制作一个情境动画,勾勒起学生的生活回忆,让学习自然过渡。
(二)提出问题。根据这个动画情境,由微课程中的主人公图图和麦麦提出问题: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一个受儿童喜欢的、能实时讲故事的故事机系统,给弟弟妹妹带来快乐呢?从情境中提炼本质问题,让课堂快速指向目标。
图1 提出问题环节
(三)分析问题。带领学生一起思考要构建一个受儿童喜欢的、能实时讲故事的故事机系统需要做什么。这个环节,通过分析问题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2 分析问题环节
(四)解决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经过的六个步骤(如下图),并在这些步骤的基础上提出本项目化学习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图3 解决问题步骤与学习要求
(五)发布作品。完成作品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并进行发布。发布后,也会收到观众的意见,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次完善。将完成的项目作品进行输出,既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产品的社会意义。
图4 发布作品
(六)学习评价。最后,学生对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的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以及态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总结与反思,让学习活动得到升华。
三、 项目化学习在线上课程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真实的情境,建立学习的意义
一个好的项目需要还原真实世界的本质面貌,需要有深切的社会关怀,为学生打开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窗口。真实性情境的创设,能够联结学科和外部世界,赋予学生真实的体验,促进他们更热情、更自由地投入到学习中。所以我们在探索身边的人工智能这个单元中,每一个模块的学习,我们都让学习在解决学生身边可能发生的或者常见的情境中自然地发生,从而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比如在幼儿故事系统制作这个项目中,通过动画创设的爷爷奶奶照料的孩子可能面临的困境:无法满足随时听故事的现实环境,从对社会现象的关心、对家庭生活的关心出发,在学习语音合成技术的前提下创作一个幼儿陪护作品。
(二)提出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指引学习的方向。
驱动性问题是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驱动学生持续探究的问题。在整个项目学习中,驱动性问题常常作为主线,贯穿整个学习活动。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应该具有三个特点:
1驱动性问题的情境性。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应该具有真实的问题情境。而情境性并不要求学习活动中的每个要素都必须是真实的,而是要让学生看到知识与世界的联系。
2驱动性问题的挑战性。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它携带着核心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再次深入理解核心知识。
3驱动性问题的开放性。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是指它不能简单的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通常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设计驱动性问题需要经过哪些过程,要注意哪些要点呢?
1把握学习目标。项目学习进程中的核心任务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而核心任务的有效设计需以驱动性问题为中心。因此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需要关联学习目标。
对于幼儿故事系统制作这个项目,学习目标是
【学习目标】
通过项目学习,学生能够关注到家中爷爷奶奶无法满足小弟弟妹妹想听故事的需求的问题,同情、同理地思考真实问题,通过学习语音合成技术,并利用语音合成技术以及之前学过的人工智能技术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2提炼本质问题。学习目标确定后就要提炼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指在学科中、认识发展历程中或是对世界理解中真正持久而重要的问题。
依据学习目标中的核心概念—语音合成,我提炼的本质问题是:如何利用语音合成技术播放故事。
3确定项目化实践过程和学习产品。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学习实践”。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实现知、行、思的三者合一,我们需要对学习者如何参与实践的过程进行设计。实践过程指的是学生真实学习的过程。而这里的产品指的是对问题的成果化表达。
就幼儿故事系统制作这个项目,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语音合成,弟弟妹妹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爷爷奶奶无法讲故事的问题。所以我将实践过程设计为以下步骤:学习什么是语音合成—分析弟弟妹妹的需求—规划产品功能与内容—选择用什么工具制作—分布创作陪护产品—反复测试并优化产品。形成的产品是一个按数字就可以播放不同的故事或者识别书中的故事并进行讲解的程序。
4表达驱动性问题。最后我们要将驱动性问题表达出来。驱动性问题的表达框架上,有一定的格式。包括框架词,主体,行动和目的。我们在表达时可以参考这些词:
图5 驱动性问题表达框架与词汇
在表达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框架:
图6 驱动性问题的表达框架
所以我将本项目的驱动性问题确定为: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一个受儿童喜欢的、能实时讲故事的故事机系统,给弟弟妹妹带来快乐呢?
(三)有效建构知识框架与学习支架,明确学习的内容
1建构知识框架与项目的关联。
项目化学习是知识与能力的再建构。项目的推进过程就是学生知识与能力建构的过程。所以在设计项目化学习时,我们要对知识框架进行合理有效的建构。有效的知识与能力的建构意味着相关,即新授的内容与项目是有关联的,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关联性,有关联她们才有学习新知识的动力,知道知识学习后要往何处去。比如本项目设计中,我们要构建一个能讲故事的系统,学生就要先学习语音合成技术,了解语音合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继续应用。建立起项目与知识学习的关联,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动力。
2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在本项目中,我主要搭建了两个学习支架:
(1)学习策略支架:对于六年级学生,直接编写故事系统的脚本会有难度,所以在学生尝试前,我引导学生先一起思考讨论实现目标功能的流程图。为他们在后期编程降低难度。
(2)评价型支架。
根据解决问题的6个步骤,我制定了清晰的学习要求,涵盖了学习的整个过程,引领了整个项目的学习发展,为学生设计了具有向导作用的评价量规。这一评价表为学习提供了监控和导航。
面向未来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是授之以渔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发的,有意义的,而教师作为学习的设计者,需要从关注知识技能学习到关注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转变。项目化学习方式在线上课程的应用,让学习有归因,亦有去处。
【参考文献】:
[1] 夏雪梅. 项目化学习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地: 李东,2018.11
[2] 夏雪梅. 重新定义学习. 教育科学出版地: 李东,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