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曹妤)

作者:陈琳茜 发布时间:2022.08.20 浏览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温州市沁园小学 曹妤

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二战后的法国千疮百孔,人们需要努力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在一个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有一群战争受害者,他们有的因战乱失去父母,有的因疏于管教有行为问题,还有的因家庭经济不好被扔在了学校。这群看似已被社会遗忘的孩子每天都会制造各种大小麻烦,在哈森校长“action-action”(犯错就要受罚)的管理办法下,学生们总是被轮流体罚,行为却毫无改善。一个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音乐老师无处施展抱负,几经辗转来到了“池塘之底”。一个失意的老师和一群顽劣的“问题学生”却碰撞出了最动听的歌声。

如果校长的管理方式代表了“严惩”,马修老师则代表了宽容和爱。他看到了孩子们的劣性行为背后是一颗想要求得关注的弱小心灵。马修用自己的行为和爱获得了学生们的信任,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日常行为。他还用音乐激发了这帮孩子的兴趣,成立了合唱团,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中逐渐解放了自己的心灵,同时也获得了成长路上所缺失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故事的最后,马修被迫离开了这所学校,校长甚至不允许他跟孩子们作个最后的告别。正当他拎着他那个旧旧的公文包,正如来时那样失意地离开时,窗口飞出了一架架写满祝福语的飞机。空中回荡的歌声和窗口挥动的小手令人潸然泪下,这是一群懂得感恩的孩子在与老师做最后的告别。

电影中有一段歌词是“空中飞舞的风筝,请你不要停下。飞往大海,飘向高空,一个孩子在望着你呐……”马修便是那只飞舞的风筝,他的出现让一群失落的孩子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