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 |
陈琳茜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学习心得 |
理性处理提效率,感性管理人为本
——读《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有感
温州市南浦小学 叶常绿
《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一拿到书,我的脑中就打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作为教师,平常我们善于将思维导图融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这类工具归纳知识、拓展思维。现在,思维导图竟也能与班主任工作配合起来?是怎么使用的?我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阅读。书中,既有陈宇老师治班理念的解释,也有思维导图的垂范,简洁而直观。阅读中,我读读停停,划划记记,常常喜悦地感叹:“太妙了!开学了我也要把这一点用在我的班级里。”就这样,一本读完,收获满满。
1.“理性”处理提效率
都说班主任是最小的“主任”,却做着最多的事情。未读此书前,我感到班主任的工作千头万绪,琐碎而杂乱。做班主任常常有种“保姆”之味,而“教育”这份主业总是被搁置一旁。而陈宇老师将班级岗位设立、班级事务处理、教学秩序管理等等流程,都转变为周密、理性的思维导图。他告诉我们,一件例外的事情往往要耗费班主任很多时间和经历,如果能将例行的工作流程化,可以使班级管理变得更加流畅、高效,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我不禁思考,我在处理班级事务时是怎样的?说来惭愧,有相当多的时间里,我的处理方式会随着我当天的工作量、偶发事件、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今看来,正是由于处理过于随性,没有在班级里形成一个固有的流程,使得每一件事都成为了个案。因此学生遇到事情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劳烦”班主任,这又使得班主任的工作日益繁多。我的学生是一群二年级的孩子,尽管他们许多事情还不会做,但他们聪明、善模仿,如果日后我将反复出现或具有标杆意义的事情,确立流程,相信他们经过观摩,都能很快地学会。
班主任只是班级的总组织者,而班级的真正拥有者、管理者,应当是学生自己。通过一张张小小的思维导图,不仅让班主任减负,也让孩子们学会管理班级,处理自己的事情,产生主人翁意识,逐步实现自主管理,何乐而不为呢?
2. “感性”管理人为本
机械化的流程能为班主任省事,但却不能省去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在本书的下篇中,我读到了陈老师理性思维中处处强调的人文关怀。“感性”管理不是说班主任可以运用作为“人”的感性来管理,而是班主任应当关注到学生作为“人”所需要的感性管理。人有思想,有情感,需要被关注、被认可,以人为本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在书中,陈老师提出的“38个人的狂欢与8个人的落寞”案例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这位老师的初衷是以奖励的方式激励学生,亲手绘制的扇面也能看出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心血。可没有得到A的学生付出努力一定比得到A的学生少吗?陈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在班级管理中,我常常以各种方式激励学生,虽目的在于鼓舞班级中落后的学生,而最后受到表扬或是收到奖励的往往是那几个“优等生”。这种奖励激励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也伤害到了剩下一部分经过努力,却没有收到满意结果的孩子。这令我感到惭愧。老师在班级里采取的所有鼓励措施,都应当顾及所有学生的感受。教育措施可以奔着发展一部分学生的某一项潜能去实施,但如果会因此使另一部分学生受到损害、羞辱,那这样的措施便不可取。
3. “软硬”兼施促激发
陈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软”“硬”评价,我们不仅要有硬性的分值呈现,更要重视软性的教师点评、学生评议、颁奖等评价。班主任管理亦是如此。既要有具体、硬性的事务管理措施,也要有软性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向的班级核心价值观引导。在这样“软硬”兼施的管理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活力,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掘潜能。
卢梭曾经说过:“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班主任的工作,每一步都举足轻重,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是我在教师岗位上永久必修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