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读后感(许婧)

作者:陈琳茜 发布时间:2022.08.20 浏览量:

一直在路上

                                     ——《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读后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读完《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这本书后,脑海里第一时间跳出来的话。
    《班主任工作思维导图》作者以文字描述+思维导图的形式,从管理班级的方法和班级的人本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两大框架入手,对班主任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以及作者自身的观点进行了论述,让读者读起来有更直观的感受。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让我照着作者的思维导图流程,对自己平时的班主任工作进行了下梳理,书中作者介绍的好几点都给我现有的班级管理手段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完善:
  1.班级的评价机制

  书中说道:“岗位评价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激励或提醒。换句话说,评价不是用来打击学生的”“岗位评价不要直接评价人,而要通过评价工作态度和效果间接地调整学生的行为”“有岗就有评,我所带的班级对所有管理岗位均按职务设置奖项”。我很赞成作者关于评价的看法,我也是这么做的,但作者把它跟期末综合荣誉挂钩,占评比综合值的20%这个做法,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以下是我们班的岗位评价加分情况:     

班级小管家加分细则(每人担任岗位不超过两项)

班长(6分)       副班长:(6分)      学习委员:(5分)

宣传委员:(5分)   体育委员:(5分)    劳动委员:(5分)

电教管理员:(5分)  值日班长:(3分)    领读员:(3分)    

语文课代表:(6分)  数学课代表:(6分) 英语课代表:(4分)  

科学课代表:(4分) 语文组长:(5分)     数学组长:(5分)

科学组长:(3分)   英语组长:(3分)     卫生组长:(4分)

 

此分值由全班同学共同商量得出,以一个月为周期进行评价,统计到综合量化积分里(综合量化积分前三名的同学将获得校级期末综合荣誉)。在实操的过程中我也发现,积极肯干的学生会选择分值高的岗位,他的综合量化积分自然就高,甚至岗位评价的分值会超过常规表现、活动参与的分值。如果照着作者的做法,设置成百分比的形式,会不会更客观?

2师生冲突

之所以这部分内容让我特别有感触,正缘于我们班上学期发生的一件事。班里学生特别不喜欢上一门学科,起初是几个班上较淘气的学生跟我反映,我还不以为然,认为是他们几个上课太调皮了,可能让老师训斥过,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我还告诉他们,老师的严厉是为了他们好。可陆陆续续有乖巧的学生来反映,甚至大家都愿意拿这门学科来上语文课时,我才意识到情况不对。我赶紧找不同的学生了解情况,得知他们认为学科老师偏心,加分扣分乱来、连坐,说话很难听等。我由此召开了班级短会,去说明学科老师之所以会这么做这么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立场看待问题。学生可能也认可了我说的,事情告一段落。

当我读到书中这样一段话:“一旦发生师生冲突,班主任就要及时处置,分头做好科任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工作。师生冲突的主要责任不一定都在学生,如果班主任只是一味地批评学生,就会给学生造成不公平的感觉,破坏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我背后一凉。我介于学科老师的年岁资历,没向学科老师反映过班级学生的心声,也没向学科老师了解过,沟通过,仅从学生方面入手,事情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是我做得非常不妥的地方,值得反思。

作者在书中论述的很多观点还给了我更多的思考。作者在编排学生座位时,除了考虑身高因素,还会考虑到便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是呀,我们学校不就是小班化试点学校吗?我在安排学生座位时,仅仅就从身高考虑,如果还能兼顾学生的能力,让一个小组内形成帮带的氛围,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最后,我想以书中的这样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在一个优秀教师的字典里,不应该有‘奇葩学生’‘问题学生’等概念,优秀教师所带的班级会因学生的特质和特长而精彩纷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