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共情的力量》读后感(曹妤)

作者:陈琳茜 发布时间:2022.08.20 浏览量:

让我学会帮助你

——读《共情的力量》中开放式问题有感

温州市沁园小学 曹妤

在讨论人际交往关系中,我们常说到“共情”,却从未深究其义。在读完《共情的力量》后,我才发现自己长期以来对它的认识非常浅薄。例如看新闻播报灾害对人们造成的伤害,听他人讲述自己的悲惨经历都能唤醒我们内心的痛苦和悲伤,令我们感同身受。这种感受就叫共情。作者亚瑟·乔拉卡米利把共情定义为: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它不再仅仅是我过去所认为的“我理解你的感受或想法”,而是在理解之后知道“我怎样才能帮上忙?我能做些什么?接下来我能怎么办?”。

在书的第四章,作者为表达共情进行了7个关键步骤的总结,其中一点便是使用开放式问题,这也是我在处理学生问题中一直在努力做出改变的地方。在我刚当老师时发生过一件小事,我将它称为“小油点的故事”。不知为何,小L的家庭作业上总会出现一些小油点。这些小油点滴在本就字迹不美观,书面不整洁的作业本上,让人根本无法下手批改。我也问过小L原因,她自己也答不上来。“是不是写作业的时候还在吃零食?”她低头沉默。我亦理所当然地默认。于是小L得到了重写一次作业的惩罚。可这样的惩罚并没有使她之后作业的整洁情况得到改善。一直到学期末我去她家家访,才知道小L家条件一般,她没有书桌,每天的作业都是在饭桌上完成的。所以作业本上的小油点并不是她的原因,而是家里的学习环境造成的。

我时常在想,如果我能帮助她早一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该多好啊!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第一步就做错了。我与她的谈话几乎都是封闭式问题,“是不是写作业的时候在吃零食?”“作业本上有这些油点你不觉得很不整洁吗?”她能怎么回答呢?面对这样封闭式的问题,她要么选择给出顺从的答复,要么选择反驳这个问题里自带的答案。可她甚至都不知道问题的原因,面对老师严厉的提问,弱小的她只能低头沉默。从共情的标准来看,这是一次失败的沟通,问题得不到解决,互相的理解也没有进展。如果我能换成开放式问题来提问,是不是能早一点帮助她呢?

为了避免类似“小油点”的故事再次发生,我平时跟学生谈话前都会再三提醒自己。小C是个可爱的小男孩,可有一段时间,数学和英语老师还有他的妈妈纷纷向我抱怨他不认真的学习状态。我看到了他上课心不在焉的样子,也观察到他笑容没有以前多了。某天下课见他在植物园边发呆,我便走过去蹲下身子与他一起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见时机合适,我说:“怎么最近见你都不开心呀?有什么烦心事跟我说说呗。”他长叹一口气说:“我在家我妈要骂我,我在学校老师们也都批评我。”当他说出这点时,我便知道我离他更近了一些。“他们批评你什么呢?说来听听。”这下,他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在理解了小C的烦心事后,我跟任课老师以及家长都作了沟通,我们一起让小C又变回了之前的样子。

封闭式问题就像是把人关在门外。问开放式问题则是在表达共情,因为这样能传达出对每个学生独有的反应和回复的尊重。在问出一个开放式问题的时候,我是想从学生那里了解到事实并进行沟通,而且我是真心对他的看法感兴趣。这相当于我先交出控制权,允许学生把我引领到他想要或者希望我去的地方,而不是我努力把谈话带到一个指定的方向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情,不仅仅是要理解学生的处境,更要站在儿童立场帮助他解决问题。我想做一个温暖有力量的老师,我想帮助我的学生,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会从精心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开始,从学会提开放式问题开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