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
吴怡超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学习心得 |
自2009年非连续性文本(以下简称“非连”)进入PISA测试以来,“非连”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笔者以2022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浅谈“非连”试题命制的追求。
从“非连”内容的选择来看,命题者们或关注社会时事,如湖州卷的“助力‘双碳’行动”、绍兴卷的“固体废物污染与治理”;或立足学生视角、贴近学生生活,如杭州卷的“会看食品标签”、宁波卷的“网络交友”;或紧扣教材内容(“身边的文化遗产”),如温州卷的“‘一米一世界’展览”等。
依据《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一书中的“非连”测评目标框架,可对这几份试题进行如下梳理:
测评领域 | 测评目标 | 试题 |
阅读 | 1.检索提取文本中的信息 | 杭州11、杭州12(1) 宁波7、湖州7 绍兴9、温州1 |
2.描述或阐释图表蕴含的信息 | 绍兴12 | |
3.把握不同类型文本间的关系(譬如非连续性文本和相关的文字阐述间的关系) | 杭州12(2) 宁波8 | |
4.对信息进行分类、比较、综合,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 嘉兴6、湖州8 湖州9、绍兴8 | |
5.对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清晰度、完整性等作出评价。 | ||
6.评价信息的呈现方式、表达效果。 | 温州3、温州5(相关度最高,但可能还并不完全是) | |
7.运用文本中的信息或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其他相关现象或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 杭州13、嘉兴7 湖州10、绍兴10 绍兴11 | |
表达 | 8.根据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微写作。 | 宁波9 |
9.根据情境和表达需要创建非连续性文本(包括图形和图形中必要的文字)。 | 温州2、温州4 |
依据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各地市命题者充分关注了测试点4与测试点7,既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是否“会读”,更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关注学生是否“会用”。这也契合了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这一学习目标。
依据上表,我们还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 测试点6仅有温州卷涉及。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评价”也是高阶思维的一种体现,不应当被忽视。同时,叶丽新博士在《读写测评:理论与工具》一书中提出“非连续性文本表达”这一能力,它指的是能用非连续性文本表达原本可能用连续性文本表达的内容,或能对“非连续性文本表达”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在温州卷中,第3题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来“挑选”宣传标语;第5题要求学生“复盘”,评价筹备内容能否达成展览目的。这两题在很高的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表达效果的评价能力。
2. 测试点5没有涉及。我们并不能以“求全”的眼光来看待一份试题,一份试题的测评内容也不能“面面俱到”。但是,在省内多个地市的试题中,测试点5都似乎“被遗忘了”。而新课标“学业质量描述”中,明确提出“能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这一测试点的“缺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大量的“非连”阅读。这个测试点的强化与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也与每一位互联网时代的公民密切相关。
我们有理由相信,命题者将不懈追求,紧密关注现实生活所需、紧密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所需,让“非连”试题更加完善、更加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