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陈赛雅)从学习任务群看命题变革——以2022年杭州、宁波、温州中考卷为例

作者:潘笑笑 发布时间:2022.08.20 浏览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最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它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并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三个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正如吴欣歆所言,这种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变革,这意味着语文课程内容将从阅读为核心、其他运用语言文学的实践活动为辅转变为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与传统的线性学习方式不同,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一定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课程内容的转变必然也将带来命题方向的变革,因此笔者拟从学习任务群一角度出发,重新发现202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中考卷所展现的变革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表现。为此,各地的中考卷都在构建积极的实践活动上有所尝试。或以社会生活为情境,或学习生活为情境,各地试题都努力以实践活动为框架,尝试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勾连。但仔细比较,仍可见各地试卷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上有所区别。

以宁波卷与杭州卷为例,两者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讨论”“倾听”这类口语交际活动。宁波卷“论·交友之道”板块,以“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活动学习为情境,以讨论活动为载体,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学生在课堂进行小组讨论的学习场景。而杭州卷则将“倾听”放在小作文部分,同样设定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情境,将倾听的知识作为组长向组员进行说明的内容进行考察。

但若两相比较的话,笔者认为宁波卷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上更胜一筹。首先,宁波卷从讨论背景、备用材料、讨论规则、讨论记录四个方面,更为真实地还原了讨论场景。而杭州卷的情境相对粗糙,虽设置了“小组讨论时”的学习情境,然而对考生的作答未能产生实质性的意义,这也让人不得不进一步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具有真实的价值?亦或者在这样的情境中,是否可以让知识的获得成为学生和情境自然而然互动的结果?

其次,宁波卷中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更为具体。如要求学生运用讨论规则,分析“讨论记录”中学生具体的发言,这就对学生借助思维工具评判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而杭州卷里考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空泛,即向组员进行讲解,这是否意味着学生可以将图片中的信息进行组织复述即可。如果将考题转化为真实的教学情境,两者教师都提供了一定的思维工具,前者学生需要在陌生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迁移运用,后者则只需要将教师所传达的信息进行复述即可,两者所考察的思维能力有着明显的区分度。当然,这也可能与两卷把口语交际设置为不同题型相关,杭州卷作为小作文一题型,在全卷中相对孤立,尚未形成较为综合的学习任务群,因此影响了该题的质量。

与宁波卷一样,温州卷的非连也同样聚焦了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身边的文化遗产”。与之不同的是,温州卷将试题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稻作文化,亲近非遗文化,弘扬传统美德。虽然这只是情境类型的区别,但辽阔的社会情境的确让温州卷在出题上更为自由,从“介绍词”“标语”再到“邀请函”,温州所考核的内容更为关注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其中对资料的梳理与分析则作为完成活动的隐藏必要能力进行考察,这也意味着温州卷在考察的能力上更为综合。

另外,两地试题都能较为充分遵循活动的真实性原则,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而多元的支架,强调学生活用各种思维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从活动的流程而言,温州卷强调更为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其中第五题“以上筹备的内容能否达成展览会目的?”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自己的筹备进行二次思考,用复盘与反思促进学生真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吴欣歆解读时所说,核心素养面对未来社会生活要求学生能够在复杂情境中解决复杂能力的能力,他能够辨识情境特征,采用相宜的应变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温州卷不仅在考核语文学科知识,而是真正尝试让学生“在做事中学会做事”,真正地培养学生应对复杂社会生活的素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