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
吴怡超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学习心得 |
“要架构专业的教育大脑,最基础的方式还是专业领域的阅读和揣摩。”入职四年,在温州语文教学强大团队的引领下,在市、区的各级教师培训班中,我都在与当下的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热点相共振,从“单元整体教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重构作业”“命题技术改革研究”到“真实性问题情境”“深度学习”“双减”“大概念教学”“项目化学习”“2022年版新课标”,各类名词、理论、话题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汲取当下的研究成果以改进优化教学,我也在阅读各类理论书籍和案例。即使作为学习力较强的年轻教师,初读这些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时,仍不免感到迷惑、畏难,但也正是在读这些“磨脑子”的书的过程中,我们努力成长为“高通路迁移”型的初步具备“专家思维”的教师。
美国林恩·埃里克森和洛伊斯·兰宁两位教育博士所撰写,鲁孝孔老师翻译的《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是我最近研读的一本书。“知识正在以指数级数量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课程和教学必须向更高层次的、可迁移性的概念性理解迈进,发展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力和创造新观点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改变课程和教学模式。”这是书中关于为何要颠覆传统的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原因。目前,概念为本的理论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认同,像浙大刘徽教授也在论证有关“大概念教学”的内容,而发展学生的这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恰好正是当下提倡培养的学科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是本书吸引我的地方。
本书一共分为十章:第一章回溯了美国近50年的课程设计变迁史;第二章对比了二维和三维的课程模式,二维模式聚焦于事实性知识与技能,三维模式则聚焦于事实与技能支持下的深刻的概念性理解;第三章重点呈现埃里克森的知识结构,它是一个三维课程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够帮助学生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并将他们从事实带到可迁移性理解;第四章探索了兰宁提出的与知识结构互补共生的过程结构;第五章强调的是注重了概念为本的教师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教师发展量规,将其分为初学、崭露头角、精通等几个阶段;第六章探索了概念为本的学生培养的特征,学生的发展量规同样分为初学、崭露头角、优异三个阶段,有“学习热忱”“协同思考”和“深度理解”三个维度;第七章探索了形成三维的概念为本的教学模式转移所需要作出的教学转变;第八、九章的焦点为实施以概念为本的课程需要校长和教学指导员及区域的课程领导者所做出的改变;第十章做了一个重点回顾,并探讨了世界教育的未来。十章的内容从历史到未来,从传统到革新,从学生到教师再到区域课程领导者,较为完整地论述了建立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的原因、依据和实施举措,还提供了数学、科学、艺术、世界语、音乐的单元设计方案和不少评价量表。
本书最让我有启发的几个点总结如下:
一、对“概念”的理解及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思路
本书中关键词“概念”指的是“可以跨时间、文化和情境进行迁移,他们是以共同属性框定的一组实例的心智建构”,分为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宏观概念是跨学科的,如变化、系统、独立等,微观概念是学科内部的,如角度、方程、乘法等,其特点是不受时间影响,具有普遍性,可以用词语或句子来表述,不同程度的抽象,可以通过多个实例来解释其属性。
书中一直强调,教师必须朝向概念性理解的方向去教,引导学生发展概念性理解,而这只能通过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模式来实现。这个模式需要教师从主题和事实开始,找出重要的相关概念,将这些概念连接在一起形成概念性理解,即概括、原理。比如要学习乘法,需要先思考的是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乘法,追本溯源乘法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这正是寻找主题或事实的过程。确定主题、事实之后,就需要建立主题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深刻的概念性理解。概念性理解形成后,再去寻找新的生活中的主题去解释概念。这种从下而上的概念性理解驱动的教学设计,将会使学习者形成在未来任意主题下的学习能力,学习者基于任意主题的概念性陈述将更清晰、更有力量。
二、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的目标表述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有在“温州市初中语文”公众号的备课悦读里的目标导引里的学生单元学习指标中看到KUD的表述,尤其是Do部分的表述已经将上升为“使用知识和技能以理解概念”。KUD模式的目标清晰地要求概念性理解,提供了一个不同层面心智处理的清晰描述:在事实性层面上能“知道”,在概念性层面上能“理解”,在技能和过程层面上能“做”,甚至实现“迁移”。教师若能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将本学科不同年级“技能标准”内化,这样就可以设计出某个阶段完整的学习过程,实现一种更为连贯的教学过程。
三、协同思考
协同思考指将事实层面的思考与概念层面的思考结合起来,它需要更深层次的心智处理能力,并能够对与概念相关联的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因为其支持个人意义建构,因此能够增加学习的主动性,这将激励我们更好的使用我们的大脑。不光是学习,在生活工作的任何时刻,都可以积极使用协同思考。在大量纷繁的事实面前,如果能突破表象,获得概念性理解,从事实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之道,认知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今天,我们从未如此接近学科本质、学习本质、素养本质,我们队自己经验的改造、提升和转化,将决定我们的独特价值。”《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这本书并不通俗易懂,其中的一些理论和量表我也尚未透彻理解或找到用于改进教学的实践路径,但我也相信书应常读常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或课题研究当中,彼时也许会有更多豁然开朗的发现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