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
林丛工作室 |
活动动态 |
为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用“细读”刺激思考,打造有效课堂,林丛工作室于2021年10月28日下午在温州府学文庙举行第12次活动暨文本解读培训,邀请温州大学崔勇博士前来指导,工作室全体成员出席。
活动伊始,全体老师在展示馆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下参观府学文庙展示馆,了解温州的文化教育史和历史深厚的府学文化底蕴,深刻感受到温州历史上名人辈出。
老师们齐聚府学文庙三楼,在林丛老师的带领下共同探讨文本解读。
首先,鞋都一小的杨丹丹老师和蒲鞋市小学的陈勤勤老师对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一文进行深度的文本解读。
杨老师的《三步走:联通“解读”与“设计”》分享层次清晰。她由“找准方向:单元整体看”、“细致解读:课文具体看”到“逐一突破:设计对应看”三步展开对《梅兰芳蓄须》一文的讲解,最后落实让学生由课内知识到课外拓展阅读再到爱国情感提升这一目标。
陈老师整理了与梅兰芳相关的主要事件,准确把握《梅兰芳蓄须》一文的内容,精准定位学习目标,推进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人文要素单元的学习,并在解读中提到“引导学生充分与语文本对话,借助作业本中概括主要事件一题,为梳理课文内容搭建支架,由此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接着,瓦市小学的余静老师对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一文进行解读。余老师从“教材解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四大板块进行讲解,并紧紧围绕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结合真实学情展开。
之后,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崔勇给现场老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和点评。他提出,文本叙事中,讲故事的人不同于作者,如同“鲁迅”与“周树人”的区别。面对文本是面对作者,不面对小说家本人。
另外,在文本解读和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常识与通识的渗透,如《梅兰芳蓄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涉及那个年代的京剧表演艺术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去探究梅兰芳先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孩子们的文学灵动性,个性化开发孩子。
因此,教师解读文本,不仅要了解文本常识,还要了解本体常识、文化常识和社会习俗常识,这就需要老师们拥有强大的知识积累,只有多了解人文学故事,才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文本,让文本与生活联结,给孩子更多的启发。
这次活动,崔博士传递的思想与意识给老师们很大的启发。高屋建瓴的讲解背后都跟着生动细致的案例分析,有术有道,深入浅出,让在座的教师听得津津有味,受益颇多。
最后,林丛老师对老师们的文本解读做专业的指导,要求建构完整的文本解读框架,合理安排解读时间,并鼓励工作室学员们勤看书,坚持提高文学素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名师工作室的研讨有高度,讲解有深度,学员们都在其中看到了专业的力量。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他们会追随模仿、学以致用。名师工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也得以显现。
报道:第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