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在绣山中学进行了温州市薛仕静名师工作室和鹿城区薛仕静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本次活动中,先是工作室导师薛仕静老师做《突破与变革:科学融合教学创新实践》的主题发言,最后由原温州市教研院院长、省特级教师胡玫老师做《促进项目化学习向深处扎根》的专题讲座。
薛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STEM教育+”实践成果,从科学融合教学的内涵、教学范式及其应用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科学融合教学的创新实践。胡老师在《促进项目化学习向深处扎根》的专题讲座中,对项目化实践案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让老师们受益匪浅。
案例一:平阳县鳌江第四中学的吴宇洁老师团队设计的《节能夜跑灯的设计制作和推广》。吴老师的节能夜跑灯项目化学习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突出项目化学习表现性评价设计,探索出具有强操作性的5点策略。
案例二:龙港第一中学的林美含老师团队设计的《设计一个“完美温变”保温杯》。重点介绍老师们通过实践摸索出的融合设计思维的项目化学习框架。课程设置在学习框架的引导下有序开展,胡老师建议学生生成更多,会更完美。
案例三:温州市第二外国语的黄旭曼老师团队设计的《探秘土冰箱》。旭曼老师在项目化实践中重视学习支架的设计。首先是问题支架,由驱动性问题引发问题迭代,实现学生认知的深度发展;第二是模型支架,学生在三代土冰箱迭代中提升工程实践素养;第三是任务支架,需要设置适合主题的持续性探究任务;最后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支架,帮助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胡老师认为学习支架非常值得教师们去深入思考,精细设计。案例四:瓯海区实验中学的赵成艺老师团队设计的《制作简易制氧机》。赵老师及其团队从项目线、活动线以及知识线上三线并行,构建制作简易制氧机的课程框架,解析基于“三层次,四要素”设计探究课带来大单元结构化视角下的科学项目化学习,为一线教师提供很大的借鉴。
与此同时,胡玫老师还对如何进一步促进项目化学习向深处扎根提出了自己的期待——需要进一步彰显科学学科本质、进一步发挥教研力量的促能作用、以及进一步凸显驱动性任务蕴含的育人价值。
今天的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在专家的引领下,进一步地感受到项目化学习的魅力,追问项目化学习独特的育人价值。未来,我们将继续研究与实践,在项目化学习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