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网 |
名师工作室 |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
周晓林工作室 |
学员专区 |
学习心得 |
从教多年,也参与很多教研活动,但能引起自己共鸣或思考的却不多。教研活动举行之前,都充满期待,但召开后总是遗憾大于收获,草草了事。不是形式单一,就是设计过于陈旧,主讲者试教三四遍,听课者乏之,缺少参与感。很多时候,年青教师有想法但缺乏自信,不敢讲;资深教师有经验但进入职业倦怠期,不愿讲;骨干教师资源不足,缺乏引领。
有幸拜读了斯苗儿老师的《好课多磨》后,“改课”让我眼前一亮,居然可以选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让团队人员有话讲,选一种有意思的方式,让大家愿意讲,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做好充分准备,因为你随时可能成为主讲。
读了《好课多磨》后,我理解了为什么要改课。
在公开课上,大多数老师总是精心准备书面化的课堂语言,居高临下地“教”,而学生更喜欢和老师安全轻松地“聊”。老师总是在教学出现疑难杂症时,盲目地亡养补牢,而忘记停下脚步去追溯问题的本质,弄清源头,对症下药。一些教师总是认为学生需要灌输知识,而忘记了引领学生如何学习。当我们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时,学生的潜力就会无穷地被激发出来。
改课就是针对目前大多数教研活动乏善可陈的现状,探索一条可供借鉴的教研新方式、新渠道,其主要目的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以高参与度的教研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从“少数人上好少数课”到“多数人上好多数课”,呈现“好课燎原”之势,助力教师学会学习,唤醒教师的成长自觉。其二,创新教研方式推进课程改革,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
读了《好课多磨》后,我明白了改课的价值。
“改课”就是要放大公开课的价值,让现场观摩的教师能从课的“今生”去洞察“前世”,与自己的经验对接,移植到日常课堂,让上课教师能在不断改进中形成自己的代表作。但“改课”的背后是引导教师改变教育教学思想,确立教学信念,把学生立场转化成具体途径和方法,不断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让老师真正明白:学生立场,就是从学生的“学”出发去研究怎么教,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的学精选学习材料、设计好任务和好问题,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架等。数学是拿来思考的,数学是让孩子们经历的,数学是能让人变得聪明的,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
读了《好课多磨》后,“心动力”团队一些成功经验引发了我的深层思考。
首先,根深蒂固的理念需在“行动”中转变。实践出真知,光喊口号是没用的,只有让老师亲身经历、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内心才会真正有触动。也只有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才能让教师们有所改变。改课,让教研真正走进了教师们的心坎里。
其次,先进的理念需要在连续干预与持续“改课”中落地。改课,让教研组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专家共同基于教学现场,在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深度思考,被逼着做出调整,经历想明白、说清楚、做出来的过程。这种“动真格”的教研,最能促成教师们由内而外的蜕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再次,平等安全的教研氛围需要营造。教研与教学,应该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也应该没有忍气吞声的妥协,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资历深浅,每一个成员都有话敢说、有事可做。改课的过程就是互相温暖、彼此关怀、苦乐同享的一种经历,让个人的事成为大家的事,教也可以成为一件幸福的事。
期待《好课多磨》播下思考的种子,引起更多的教师参与改课,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教研能力,共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静等花开,然后收获累累果实!